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71|评论: 1

[四川手机报] 《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提醒:未来10到20年或迎来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高峰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发布的《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醒:若不在特定人群范围内给予干预,未来10~20年,中国会迎来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的高峰,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带来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报告》给中国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画像: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60岁以下的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比例超过50%;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和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的病因谱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比非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出30%;慢性肾脏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合并冠心病、心衰和脑卒中的比例分别为18.2%、16.0%和12.9%。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际上,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而既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约一半由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与发达国家的疾病构成明显不同。《报告》称,随着近3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与发达国家报道的患病率水平相当,糖尿病肾病已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

  《报告》详细分析了因患尿毒症而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状况:血液透析是我国透析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91.0%);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比美国和日本报道的透析患者平均年龄要年轻;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402.18/百万人口和39.95/百万人口,透析患者的发病率为122.19/百万人口;透析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为45.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27.1%;透析患者的住院次数为1.8次/每人每年;透析患者在人群中占比与其高昂的医疗花费不成比例,具有“医疗费用放大器”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教授认为,近30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死亡率在增加,而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防治的技术和手段,而是很多人不知晓、缺乏科学的数据。中国有1亿多肾脏病患者,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如何做出中国的标准与指南,是一个挑战。

  对此,《报告》执笔团队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亟须推动建立全国性的肾脏疾病监测体系,基于已有多源数据库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为肾脏病的监测与管理带来新的契机;第二,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特征存在明显地区和城乡差异性,需要加强基层医院肾脏专科资源的配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快区域性肾脏病诊疗中心的建设;第三,糖尿病肾病为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最常见病因,中国肾脏病的学科建设需要向糖尿病肾病倾斜,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杠杆、结合分级诊疗制度、以专业协会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工作,以降低因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所带来的沉重负担;第四,终末期肾脏病消耗我国大量医疗资源,建议提升我国透析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包括提高医疗保障力度、加强全国尤其是基层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据介绍,由北京大学肾脏病学系和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报告》,基于4个全国大型数据库,由30位工作委员会成员、历经12个月编写完成,在50名国内外咨询专家的支持下,统计了近100万例肾脏疾病患者资料,全面描述了我国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的疾病特征及负担。

  确诊糖尿病前,即使身体有许多警讯不断暗示你,但因为这些讯息可能不太明显,所以自己却没有察觉,导致发现有糖尿病时,往往身体已经处于高血糖好一阵子了。如果您属于糖尿病高危险族群,更应该要留意身体的些微变化。

  当属于高危险人群时,该如何着手于预防糖尿病呢?让我们一步步改善饮食与运动习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4656545.jpg
  糖尿病

  第一步:找出问题,设定一项简单清晰的目标

  先找出目前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饮食习惯的问题,可以针对饮食调整设立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不用将问题一次修正到位,先了解自己能做到哪个地步,达成后再循序渐进的设立下一个目标。

  例如认为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太正确,喜欢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如:鸡排、炸鸡块、咸酥鸡、香肠或五花肉等),原本一周吃 5 次的频率,可以降低到一周吃 1 - 2 次,其他时间则改吃烤鱼、蒜泥白肉、葱油鸡、卤味等,这样的效果会比完全不吃,但往往坚持不到两周就破功来得好。

  第二步:少喝饮料,优先选择白开水

  研究指出:含糖饮料与第二型糖尿病、后天自体免疫问题导致的糖尿病有关,每天喝 1 - 2 杯含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26%。喝白开水不仅能降低过多的糖类摄取,也可以促进代谢,对预防糖尿病很有帮助。

  不过,除了一般的手摇杯、罐装饮品外,市售的许多果汁为了增加口感、减少酸度,可能也会额外添加糖,选择时也要多加留意喔。

  第三步: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肉再吃饭

  你吃饭时有注意过进食顺序吗?建议在进食时,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淀粉食物。先吃蔬菜、蛋白质不仅可以增加饱足感,避免进食过量,也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增加胰脏的负担,让饭后血糖和体重控制更稳定。

  第四步:吃的巧、动的好、控制体重不超标

  1、高纤少糖吃的巧

  在饮食方面,高膳食纤维并减少精致糖的摄取是重点,尽量不食用饮料、调味品、加工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并将白米饭、面条改用糙米、地瓜、山药、燕麦、红藜麦、荞麦面等高纤五谷根茎类替换。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每日精致糖摄取量最好不超过每日建议总热量的 10%,对于慢性病或特殊情况的高危险族群,甚至建议减少到每日建议总热量的 5%。

  不过,健康饮食习惯并不代表每餐都一定要水煮、川烫,你还有以下的选择:

  a、选择低 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玉米、燕麦等;

  b、选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油;

  c、利用辛香料 (如姜、葱、蒜、孜然、茴香、味增等) 替换高钠调味料 (如部分盐、酱油、酱油膏、西红柿酱等);

  d、参考食谱来制作低醣料理

  e、透过以上的烹饪技巧,进行健康饮食的同时,一样能准备出色、香、味俱全的三餐。

  玉米

  2、规律运动动的好

  在运动方面,每周规律运动 150 分钟,有助于管理血糖,尤其中、高强度运动的有氧运动可降低肥胖者的胰岛素阻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当运动强度达到每周超过 2000 大卡时,更能加强胰脏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帮助稳定血糖。

  3、体重控制不超标

  有研究显示,肥胖者每减轻 1 公斤,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16%,所以将体重控制好也是很重要的喔,因为肥胖会使内脏储存过多脂肪,导致身体产生发炎反应,进而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那怎样的体重算好呢?透过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或测量腰围就能一目了然。

  BMI:介于 18.5 - 24 之间,是理想体重范围(BMI 计算公式: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腰围:男性建议不超过 90 公分,女性则建议不超过 80 公分

  控制体重

  综合以上,大家是否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比较有概念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好饮食、运动与体重三项,相信无论是维持身体健康,或是逆转胜糖尿病前期,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不妨从现在开始试试看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4-27 15:1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