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976|评论: 0

北川旧县志中的人与事(之十四):羌人姜维后裔、石泉知县姜炳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石泉县志》,是北川(石泉)历史上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地方文献。它是研究大禹、北川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部县志的编纂者,是时任知县姜炳璋。在此之前,虽有县令亦有修志之愿,但都未能成其事。
阅读这部志书,最强烈的感受,是姜炳璋无愧于他曾经“主宰”过的这方山水,但是,这方山水却欠下了回馈他的情怀。
阅读北川旧志,另一个感受,是历任主政者多才俊,少庸絮。无论是皇朝时代的进士,还是民国时期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者,都在这方山水留下了他们的印迹。


姜炳璋,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字石贞,号白岩,今浙江象山县丹城人。民国《象山县志·姜炳璋传》说他,“生而奇特,五岁入家塾,读书至‘毋自欺’之句,恍然有省,自是言动举止,一不敢苟,俨如成人”。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誉为“东南一学者”。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与钱大昕、纪昀等同科,时称“汲古之彦”、“八彦”。
考中进士后的姜炳璋,内心充满着期待和想像。但貌不出众的他,又不愿“跑官”而落得归班铨选的结局,失意之下,他决定返乡另谋他路。据他在《尊行日记》中说,殿试前,有人提醒他“往谒当路者”,他说:“予书法不工,自分三甲,谒之无益。然即有益,予亦不为也。”同样是“貌不出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却因有人推荐而入词林(翰林院),命运竟如此天壤之别。姜炳璋返乡临行,纪晓岚作《送姜白岩南归》为他送行,诗云:
先圣牖群蒙,六籍开聋瞽。明明丽中天,煌煌照下土。遗文自洙泗,余烈传邹鲁。八儒渐分裂,百代交簧鼓,大道何微茫,千金悬一缕。祖龙亡金镜,贵吏轻章甫。剥极一阳还,珠囊归汉主。西京诸老翁,分门事训诂。辛苦抱遗经,茫茫寻坠绪。岂不杂谶讳,亦或私缀补。去古时未遥,师承如系谱。大义与微言,言十尚得五。饮水归思源,数典讵忘祖?上下二千年,厥功宜首叙。是以后来人,治经窥门户。胡为肆掊击,操戈而捻斧。儒林判疆界,讲席陈干橹。后学承风流,或诞或乃腐。言庞道日息,何必由巫蛊。降及制艺兴,估毕取圭组。雷同事剿说,六经成败楮。狂澜日滔滔,中流谁砥柱?姜子嗜古文,穷年坐环堵。默默抱陈编,圣贤相对语。注疏罗百家,沉吟思去取。睥睨宋元来,绛灌羞为伍。得失心自知,未计旁人许。坐此困名场,垂老犹龃龉。偶然与计偕,礼部褒然举。天子爱文奇,廷臣惊貌古。负笈出都门,越吟心自苦。惜哉董贾俦,怀才莫一抒。我同鼷鼠征,不发千钧弩。人生在不朽,一官宁足数?漆室久昏昏,千年待一炬。古圣与古贤,灵爽实凭汝。名山亦可藏,何必图书府。况乃穷经士,一一登华腆。圣代方崇儒,汝岂终贫窭?逝矣东行滕,无为多凄楚。抗志希古人,相期力共努!
诗中对宋儒学术,尤其是制艺(应试)风兴以来,学子无心经典所带来的“雷同事剿说,六经成败楮”的不良风气作了委婉的批评,同时赞叹姜炳璋能睥睨宋元,甚为难得,并将他比作中流砥柱,推为董仲舒、贾谊一类人物,鼓励他担当起发明古学的重任,这才是不朽的事业。
01民国《象山县志》姜炳璋传1.jpg
02民国《象山县志》姜炳璋传2.jpg
民国《象山县志》姜炳璋传


乾隆二十九年(1764),姜炳璋被选授四川石泉知县,自作《谒选得石泉》诗云:
我生雅志耽泉石,作令应教在石泉。家住四明云坞外,人行万里蜀中天。
剧知远道山如戟,且喜无怀吏似仙。花落闲庭泉韵永,琴余还枕石头眠。

好友,同科进士、乾隆皇帝六子永瑢的上书房师傅、书画家倪承宽在他赴石泉任前,作《送姜白岩之官石泉》为他送行,诗云:
稽古循吏传,厥美推抚字。牧民即亲民,贤者志其意。
苦心或不传,相与传轶事。后世官为家,动色占肥腻。
夫岂曰爱民,直以官规利。卓哉白岩翁,伟矣公辅器。
经师亦人师,夙昔崇素志。处为风雅宗,出为慈祥吏。
悃愊本无华,不知所标异。落落同年友,一尊将别思。
或云狭所受,相与发长喟。予言不其然,从慈懋邑治。
节立治仁平,奋能无丰积。仙尉及神君,未闻货财萃。
三惠十二倏,一一从容试。况公子我民,养育皆公赐。
边民化易浃,跻堂惟公媚。四时亦无忧,安敢为公累。
遥闻古遗爱,奥惟我公嗣。龚黄卓鲁间,公善自位置。
把袂送君行,为霖今日始。

好友的情谊和为政之论,今天读起来也令人潸然忧伤。“牧民即亲民”,质朴的民本思想,也是姜炳璋政绩的生动写照。

04姜炳璋尊行日记手迹1.jpg
姜炳璋《尊行日记》


乾隆三十年(1765)三四月间,他致书家乡友人邓慎斋说:“自京师起程,一过西秦,栈道矗天,危峰蔽日。山在马足之下,鸟飞车辙之间,惊心骇目,黯然魂销矣!经卧龙之冈,探凤雏之室,子云之居犹在,相如之桥尚存。一路风霜,笔难殚述。十月二十二日始到石泉。”

在石泉,姜炳璋看到的是:“环邑皆山,地瘠居下”,“疆域极广,而人口稀少”。全县仅辖富谷、甘泉、让水三乡,一百五十三村,户不过万,而城中仅寥寥二三十户。其余尽在崇山峻岭中,“星散而处,多在山坳”,一村或一二户,或三五户;二三里之遥皆为邻居。“县无大场市,无巨室巨商,无僧尼少寺观”。“三乡鼎立,犹不及通都大邑什之一”。居民中,“多吐蕃赞普之遗种氐羌”,“民风质直,俗尚刚劲,务农守业,刀耕火种”。但近年却“因秦楚流民、威茂羌人踵至,或佃土而耕,或占籍而处,往往诱发习儇,淳风已为之一变”。县衙也仅置知县、典史各一,无丞无簿无巡检。
无限感慨之中,他在《至石泉,叠前韵》诗中说:
骨性由来坚似石,凉风那怕冷如泉。征车仆仆湔江道,暮雨飞飞禹穴天。
须想此官为父母,漫言无事吏似仙。尫羸满眼凭谁知,衙鼓咚咚不敢眠。

为官的责任和良心并没有被眼前的荒凉所吓倒,反而坚定了他力图有所作为的决心。他深入村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写下了《白草歌》、《石纽歌》等“我欲与言称没煞”的亲民、爱民诗篇。
“刀耕火种同作苦,春荞夏麦妇子阗。父老告予土不坚,霪雨十日万壑暄。崇山骨立失背肩,其瘠土也如此。吾民何以谋生全。”(《石纽歌》)

这质朴真切的情怀,可能让“人民公仆”也汗颜不止!


北川高山谷深,道路崎岖陡峭,交通非“难于上青天”之语无法描述(1950年,县城就是为了摆脱交通困境而迁至曲山,而埋下了2008年5·12地震大半个县城被山崩掩埋的惨剧)。

《石泉县志·山川附桥渡》载:“丰安桥,治西南五里,旧名双板桥。邑令姜炳璋重建,更今名,题桥柱云:‘月上楼桥江水白;花明石栈岭烟红。’又云:‘芙蓉秋老曹山月;杨柳风生湔水春。’”
他在给邓慎斋的信中也曾说道:“今年修石岩大路一百二十里,火(炸)当道之危石,筑临流之偏桥,栏杆曲曲,梯路层层。自二月十四日起工,犹未竣事也。然亦大倥偬矣!”

对姜炳璋在石泉的作为,林志龙先生《经史学家姜炳璋》一文说:《象山县志》:“谒选授四川石泉知县。甫抵任,作‘六勤’、‘九戒’以劝敬其民。民业山,惟种荞麦充粮,因教以注水作堰法,民遵行之,始知有水田利。又禁火葬,严嫁娶,相沿旧俗多所革去。谆谆教谕,民有慈父母之称……杜冒籍而泮宫有士,严胥吏之舞文,惩伍佰之肆虐,创书院于酉山,复禹庙于石纽,除侨民之为幻术者,劝民多栽桑柘椒桐,悉发于至诚,毫无饰智惊愚之举,而民食日裕,民风日淳。未几,奉檄署江油,邑中无赖闻之,皆走他所,店站赌具悉自毁之。既下车,决疑狱,增书院膏火田,除胥役积弊,民戴之如石泉。江油有旧县坝,久废。炳璋谕民修筑,躬亲督之。堰成,开田数行为,民因号为‘姜公堰’。百废具举,鸡犬不惊。署任六月,返石泉,士庶送之,伏道不能起。炳璋别以诗云:‘我吏此邦才六月,临歧事事费沉吟。江城父老何相忆,好把吾言仔细寻。’盖所为‘六勤、九戒’,亦以训江油之民,故云。”

05姜炳璋尊行日记手迹2.jpg
姜炳璋《尊行日记》

03诗序言补义.jpg
姜炳璋《诗序补义》


据姜氏宗谱记载,姜炳璋一支姜氏乃姜维后裔。姜维,三国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羌人也。
姜炳璋在石泉任职五年期间,曾代理江油知县数月,并担任乾隆三十年(1765)四川乡试同考官。卸职归里后,唯留心著述。有《两汉总论》、《尊行录》、《尊乡集》、《玉溪生诗解》、《白岩山人诗文集》、《尊行日记》等24种传世,其中《诗序广义》、《读左补义》收入《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年(1785),姜炳璋卒,年七十八,葬象山梅溪金钟山颠。《大清一统志·名宦》、《清儒学案》有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3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