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828|评论: 0

[草根播报] 古代不是没近视,古代也有古代的办法!(转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有嘉靖皇帝气冲冲地察看浙江织造局的账目时拿着放大镜的镜头,这时候容易本能地想到:难道明朝就有放大镜了?


其实,别看古人科技不发达,但也苦眼疾久矣!

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文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时期,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等。

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仅有一毫米见方,古人没有眼镜,却能刻写出如此细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象,周代对甲骨文刻写者的视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人没有屏幕类的电子产品与读书人少,在自然环境中看的景物都比较远,不容易发生眼疾。不过真要有个近视老花什么的,古人也有办法!

1980年,考古发掘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汉墓群,汉墓的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古墓里除了常规的冥器,还出土了一件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


这一片水晶经过精心打磨制成凸透镜,外围用黄金镶嵌,经测试,这个镜片可以将文字放大五倍左右,是中国最早的老花镜!其水晶纯度之高,工艺之巧让人不敢相信是汉代所为。

这枚单片镜出现在这里,说明这是刘荆生前爱用的镜片,他很可能患有老花眼即近物看不清。查阅史料很容易得知,刘荆死于东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据此判断,“嵌水晶金圈”的制作时间下限应该就是公元67年。

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相继出土六件水晶磨制的凸透镜。


不过仔细想来,连战国时期都可以打磨这种“穿越”水晶杯了,汉墓里头有老花镜片好像也没啥奇怪的?


到了南宋时期,双片老花镜就大量出现在文献中了,古人称作“叆叇(ài dài)”。宗室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一书中记载说:



“叆叇,老人不辩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老人目昏,不辩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




这里说,老花镜的制作材料,颜色像云母石,质地像硝子,硝子是一种矿石烧制的假水晶,别的话都很直白了。

现代工艺加攻的云母片

到明朝时期,佩戴“叆叇”看书的人逐渐从上层社会像世俗转移,稍微不是太困苦的人,攒出一副眼镜的钱肯定是有的。

比如现藏国家博物馆修复中的《南都繁会图》中,就有好几处佩戴眼镜的商人,这幅传为仇英所作的画描绘了明代市井的繁华,仔细看还能看到类似眼镜店一样的存在。

这哥们买的难道还是墨镜??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研制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根据近视、老花程度验光制镜自此开始。这一时期的文献《阅世编》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眼镜价格的变化:


“眼镜,余幼时偶见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价,后闻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银四、五两,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顺治以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清代折叠眼镜

这里说西方人用玻璃制作的眼镜,比用硝子生产的眼镜效果好,所以一开始卖的比较贵。但顺治以后,眼镜价格暴跌,甚至西洋进口的老花镜也开始降价了,一是因为更多商路的开通,二是生产成本也降低了。

不过,由于宋代以前的眼镜不具备普遍性,同时并不是以玻璃透镜架于鼻上,使用起来更像今天的放大镜,所以学者们普遍还是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眼镜是13世纪由英国人罗格·贝肯发明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