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考察团参观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台账精细管理,电商拓宽市场……
现场
4月24日至28日,在四川参加中国援助柬埔寨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第二期来华培训的柬埔寨考察团,深入青川县、阆中市等地,实地察看四川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
考察团由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国务秘书英·占塔带队,团员包括来自柬埔寨部、省、县、乡的各级公务员。“四川做得很好,不少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学习。”英·占塔说。
□本报记者 侯冲 文/图
参观 12本台账引得参观者纷纷拍照
跟随考察团来到四川的有一位英语翻译和一位柬埔寨语翻译。4月24日,考察团参观青川县红旗现代农业园区时,刚开始站在英·占塔身边的是英语翻译,随后,他要求柬埔寨语翻译站到身边,以便考察团的人听懂讲解内容。
细节的背后,是英·占塔对参观内容的高度重视。“你们的木耳可以卖到国外吗?”“这些食用菌移植下来后还要做什么?”“除了椴木之外,其他木头可不可以?”他边走边问,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产业扶贫方面的内容。
问得仔细,答得更认真。参观中,翻译一直拿不准“飞地扶贫”的意思,青川县板桥乡党委书记高飞便给她逐字逐句解释,“青川是山区县,资源分散,通过飞地模式,将产业集中布局在一个地方,带动群众增收。”
在青川翊瑞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公司董事长唐述刚向考察团介绍减贫带贫机制。“这些都是贫困户吗?”站在统计展板前,英·占塔指着一排排名字问。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表示这个环节太重要了,有分红,脱贫才能持久。
让英·占塔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会议室桌上摆着的12本台账。台账一字排开,内容涉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工资发放等,引得不少柬方参观人员拍照。“看了很多点位,这个账本的管理做得最好。”英·占塔表示,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才能当好村民的带头人。
启发 用电商扶贫补农产品销售短板
考察团停留最久的一站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插上电商“翅膀”,这家公司销售额从2010年的23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500万元,并带动4600余户农户增收,这引起了考察团极大兴趣。
“柬埔寨的电商是短板,我们回去考虑加大力度发展。”柬埔寨干丹省农村发展厅厅长吉·塔维说,目前柬埔寨电商主要以个人为主,出售的大多是衣服和化妆品,销售农产品的很少。
深受启发的还有干丹省莫坎普县县长董·休枚。他告诉记者,4月初,他们和中方项目组刚刚对当地村民进行了制作洗洁精的技能培训。“通过电商网络,我们就能更好地售卖洗洁精。”此外,他对扶贫车间很感兴趣,认为这种帮扶模式既照顾了家里,还不影响收入,值得推广。
说到中国的“精准扶贫”,考察团成员并不陌生,这已经是柬埔寨第二次派考察团来四川培训。2017年,中国援助柬埔寨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启动,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柬埔寨两个村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扶持村民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并派遣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预计将有886个家庭、3900多人从中获益。
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袁刚介绍,中柬双方已改建100户贫困户厕所,并完成82户贫困户电力接入。中方项目组还组织了劳务技能培训,教村民制作中国面点和中国菜。“未来,我们还将配合柬方打两口水井,在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保证村民安全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