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位于鹰潭上清镇,临清溪,为张氏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北靠西华山,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 天师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传言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 大上清宫位于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东陲,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龙虎山被认为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从建成至清朝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大上清宫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禅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正一教祖庭,康熙帝曾为其亲手御书匾额“大上清宫 ”。 大上清宫有着和北京故宫一样的中轴线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对应的配殿,它们由连廊及厢房相连。 正一观为道教宫观。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鲁迅先生说得好: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入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为祭祀祖天师而兴建起“祖天师庙”,每逢三元节,登坛传录,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桑海沧田,“天师庙”也几经修葺,名称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时改为“正一观”至今。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天师府景区风光随拍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