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78|评论: 13

[交流共享] 【 2013 旧文再读 】 繁华落尽,戏曲电视栏目去向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318fe4dad6ee5373f559d0453d93eac.jpg    22a02f0398171d18cda613e746fa7026.jpg    21c5dda9ddd8610b5153818d6912e1fd.jpg




繁华落尽,戏曲电视栏目去向何方


2013年02月01日 11: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焦 雯 实习生 段文韬


    著名戏曲栏目遭边缘化引发戏迷强烈抗议

    陕西卫视停播《秦之声》事件调查

    近日,一篇题为《陕西电视台,请把秦之声还给观众》的帖子在中国秦腔俱乐部论坛连续一周置顶,引发秦腔戏迷的广泛关注。“前几年还能一个礼拜看一场《秦之声》和一场《秦之声大剧院》,后来只能一礼拜看一场《秦之声》,可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名为“陇上票友”的楼主在帖子中难掩愤怒之情,“把该栏目从陕西卫视中调整出来,让我们这些陕西之外的戏迷只想砸电视。”

    原来,开播于1979年7月1日的戏曲栏目《秦之声》于2012年10月1日被从陕西卫视调整至地面频道陕西一套和五套,近期,陕西一套也停播《秦之声》,这一连串动作在遍布天南地北的《秦之声》观众中激起了极大的愤慨。而有着30多年品牌的“老字号”秦腔戏曲栏目,其电视受众之多、戏迷分布之广、节目影响力之大,也在这次“卫视停播事件”中凸显出来。


    “这是秦地父老的莫大耻辱”《秦之声》撤离卫视引戏迷愤慨

    据调查,2012年“十一”期间,陕西卫视频道改版,《秦之声》被陕西卫视调整至陕西电视台一套和五套播出,近期,《秦之声》播出平台进一步萎缩,仅剩陕西五套一个地面频道坚守。此举对陕西省内观众影响尚不算太大,但对收不到地面频道的部分戏迷和省外观众来说,则无异于晴天霹雳。

    秦女士是深圳市某文化馆工作人员,也是地道的陕西人、秦腔戏迷。自2008年开始收看《秦之声》后便雷打不动,每期守候。在采访中她特别强调,《秦之声》绝不仅仅是办给当地人看的,“更应该是办给生在秦地而身不在,对秦地文化有牵挂的人看的”。她认为,《秦之声》撤离卫视“不仅仅是一个戏曲栏目的失落,更是秦腔文化的失落”。说到动情处,秦女士甚至有些哽咽:“这几个月收不到《秦之声》,我感到自己的乡愁好像也因此被隔断了。”

    深圳市还有很多像秦女士这样的《秦之声》观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自发地成立了业余的“秦腔”文艺团体,利用闲暇,以“秦腔”会友思乡。就秦女士所知,便有深圳市秦腔团、深圳秦腔自乐班、深圳市秦腔协会等,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已是70多岁耄耋老人,也有80后大学生。

    他们定期在街道的文化站活动,《秦之声》就是他们活动最重要的指导,常常聊的就是《秦之声》又评出了几大名角儿,少儿组又评出了谁,谁的调儿又改了……现在卫视停播《秦之声》,这些西北儿女纷纷表示不解和气愤,认为这是“秦腔戏迷的精神损失,是秦地父老的莫大耻辱”。而许多网友也留言发出呼吁:“请陕西电视台打好《秦之声》这张牌,照顾一下身在异乡的陕西乡党。”“陕西台唯一一个最有看头的好节目也没了,就再提不起兴趣看电视了。”


    年前或可复播相关部门称停播因栏目正在改版

    事实上,在秦腔界乃至国内戏曲界,《秦之声》是响当当的三个字,常与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一道,被戏迷们称为地方台戏曲栏目的两朵姊妹花。在陕西,几乎没有哪家的老人是不看《秦之声》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电视剧、晚会都比不上《秦之声》“过瘾”。

    一个开办30年仍受到广大戏迷拥簇的王牌栏目,何以被降级至地面频道?连日来,记者一边艰难地寻求陕西电视台的官方说法,一边寻访知情人士和观众,终于有所收获。

    在多次联系陕西卫视节目制作部门均未果的情况下,记者拨通了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宣传部门的电话,询问陕西卫视停播《秦之声》的原因,但该部门人员表示并不清楚状况。不久,记者得到回复称:《秦之声》正在改版中,年前会恢复播送。当记者再深究“改版后播送时间会不会调整回黄金时段”“改版后栏目会有何变化”时,该工作人员未能给出答复。

    后据记者侧面了解,此次停播事件发生后,陕西卫视不断接到观众的致电致信,抗议《秦之声》被从卫视降级至地面频道。由于在省内外戏迷中造成影响过大,陕西卫视目前已初步决定,年前重新恢复《秦之声》在卫视的播出,但时段很难重回原先的早晨9点——戏曲节目的黄金时间。2012年,《秦之声》一度被编排在卫视周一凌晨的4:34和周二的3:15播出。“半夜三四点,人都睡觉了,还播给谁看?”有知情人士认为,此次复播只是陕西卫视扛不住压力的暂时妥协而已,等观众们都已习惯了没有《秦之声》的日子,被打入冷宫的《秦之声》可能就会彻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能保全便是万幸栏目边缘化已是不争事实

    面对“停播事件”,《秦之声》栏目组的制作团队几乎处于失声状态。“台里有台里的难处和全盘布局的考虑,但戏曲类栏目在各个电视台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秦之声》撤离卫视原因很复杂,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编导们也无能为力。

    一边是编导的不离不弃,一边是观众的迫切需求,但做好一个戏曲电视栏目,似乎并不似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这位业内人士透露了《秦之声》被迫撤离卫视的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收视率和广告的压力。现在都是收视率决定一切,我们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购买力偏弱,不是广告最青睐的目标人群,从原来的黄金时段甚至卫视给挤下来都不足为奇。”

    由于广告收入不佳,且陕西省有关部门对戏曲栏目的政策扶持缺失,《秦之声》制作经费十分吃紧,“一期节目能有2万多元的经费已经算很不错了”。而据调查,《梨园春》一期节目制作资金可达13万左右。“我们不像人家河南,省委宣传部将《梨园春》作为河南的名片来做,资金足了,节目精良,观众喜欢看。”若与《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大制作娱乐节目相比,仅仅导师费用就高达2000万的经费规模是戏曲栏目制作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与此同时,真正懂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做戏曲栏目的人收入长期处于业界较低水平,人才激励不足。

    失去了黄金的时段、精良的队伍和充足的资金,便难产生叫好又叫座的节目,而这又进一步导致收视率降低、观众流失,一个王牌栏目的制作就此陷入恶性循环。

    就该业内人士所知,节目制作团队已经在“尽力扛住各方压力,栏目可以维持现状已是万幸”。“未来?先保住自身,才能谈未来。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并不乐观。”当问及《秦之声》未来发展的建议时,他如是说。


    缺的不是钱,是心

    素 心

    一场突兀的停播,外加一场仓促的复播,《秦之声》的所谓改版,是受尽排挤满腹苦水也好,是柳暗花明拨云见日也罢,但好歹,它还存在。在采访中,我们一方面为戏曲栏目被边缘化的凄凉境遇而唏嘘,另一方面,却也为传统戏曲仍有大批坚实拥簇者而振奋——他们遍布天南地北,却从未忘记乡音;他们痴痴守候在电视机旁,只为听人吼上那么几嗓子,过过戏瘾。

    其实,老戏迷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听得上戏就行,可城里剧场少、票价高,在乡下也是逢年过节才有戏班子;都说网上能点播,又不大懂电脑;光碟不好买,DVD还不大会使。怎么办?只能看电视。而现在这个唯一能让戏迷们过过戏瘾的节目,也要保不住了,着实令人不解。

    这怎么能让人理解?我们一边高声叫嚣着,要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戏曲观众,另一边却忙不迭地为着些蝇头小利,斩断一个优秀戏曲栏目与戏迷间的血脉联系;我们一边喊着以人为本,口口声声说要关注空巢老人、弱势群体,另一边却只看重金钱得失,生生夺去他们仅剩的一点点文化消遣。

记得2011年在太平洋岛国毛里求斯采访时,该国电视台曾询问中国是否能为岛上的客家老人提供一些客家语节目,因为他们听不懂现代汉语,却又很思念家乡,后经了解,岛上的客家老人只有2000余人。

    为何一个区区岛国,可以为2000个外国移民设想得如此周全,而我们号称文脉深厚、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却个个都要唯收视率是图,难以照拂成千上万戏迷的文化需求?我们就真的缺那么几个点的收视率?真缺那几百万的广告费?

    或许,我们缺的不是钱,是心。是对传承传统文化、历史血脉的一点真心,是对广大基层老百姓文化需求真真切切的关心。

    但愿,《秦之声》历经劫难后,仍能保全;但愿,我们能多留给戏曲栏目一些时间、空间,助它早日摆脱困境,走向重生。


    《梨园春》逆生长的背后

    在各省卫视戏曲类电视栏目普遍处于低潮期的时候,《梨园春》可谓一枝独秀,甚至呈现逆生长的趋势。从1994年开播以来,《梨园春》观众口碑颇佳,栏目收视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既是河南卫视的名牌栏目,也成为了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精品节目增强影响力

    “省委宣传部将《梨园春》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做,节目经费充足,制作精良,观众当然喜欢看。”业内人士聊到《梨园春》,都对其制作环境和条件羡慕不已。“如果对电视戏曲栏目赋予弘扬与传承戏曲文化的使命,就不应该去要求它赚钱,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对于戏曲文化发展是很必要的。”

    《梨园春》在政策支持和广告收入上双丰收,栏目的商业化合作增强了自身在资金方面的“造血功能”,其产业经营的思维带来了深远的节目影响力。“戏曲栏目的观众市场是很广阔的,只是这个观众群的购买力弱一些,但也是可以培养的。”《梨园春》编导李凡介绍说。目前,《梨园春》的节目制作已基本步入良性循环。“戏曲栏目制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人才队伍要保证质量并且留得住才能做出精品节目,只有精品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的收视习惯。”

   

    观众才是节目的主人

    “我们的演员资源的确比较丰富,最为关键的是戏迷资源充足,有人看。”李凡分析表示,“河南豫剧的戏迷在黄河流域分布较广,加之河南人口多,客观上我们的戏迷基础很好。”以戏迷为本,《梨园春》紧紧围绕电视特点和观赏心理勤思考,多创新,将电视导演思维充分运用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编导风格。区别于“电视放大戏”,《梨园春》更讲究电视节目的“叙事功能”,把戏曲之外的人的信息和故事通过全新的编导思维立体丰富地包装呈现。

    “我们希望戏迷可以参与进来,让老百姓上节目来互动,形成一个观众是节目主人的状态。”李凡继续介绍。刻板印象里戏曲栏目过分地依赖老年受众群,而《梨园春》则成功地培养了各年龄段的观众群。以“平民唱主角”为宗旨,“用名家名段欣赏、戏曲小品、专业演员擂台赛、地方戏片段展演等巩固老一代戏曲观众;同时,用戏迷擂台赛、戏曲歌以及综艺化的戏曲节目形式吸引了青年以及少儿观众的关注。”


    谈感情讲故事引人入胜

    《梨园春》的戏曲栏目“娱乐化”特征明显。“我们将娱乐、情感、人物故事,甚至小品等元素注入戏曲节目当中,可以说是戏曲娱乐化。”李凡说。《梨园春》一期节目前不久请来了一位西安老太太,“我们不要她唱得多好,但是观众能感到就像自己邻家老奶奶在唱戏一样,有了亲近感和参与感,也让老百姓看戏不那么累。”

    《梨园春》常策划编导诸如“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小品大师”等主题的节目,通过讲述主题人物的背景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我们把感情、故事、娱乐讲得饱满一些,也请来了小品、相声演员等等,这样可以引入更多的观众。观众看《梨园春》,不仅仅是为了听戏,他们得到欢乐放松,感受戏曲平民化的魅力,同时还能与电视节目上的演员有着同样的情感诉求和归属。”李凡说。


    走向娱乐还是回归本体

    ——戏曲电视栏目的未来抉择

    《秦之声》卫视停播风波未平,其他省级卫视的戏曲栏目现状又如何,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

    资料显示,地方戏曲类电视栏目在2003年左右曾盛极一时,最多时有19家省级电视台开办了戏曲栏目,风格种类多样。此间,学术界有关戏曲与电视“联姻”的讨论也空前热烈,那可谓是戏曲与电视的“蜜月”期,尽管对此有人“看涨”,有人“看跌”。

    然而,今天再度进行盘点,记者发现除了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山东卫视的《金声玉振》、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4个栏目尚存之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卫视的戏曲栏目已经黯然离场。据透露,与其他电视栏目相比,即使是央视戏曲频道的戏曲栏目,近两年也同样面临着收视率黯淡、反弹艰难的客观现实。荧屏的聚光灯不再热切地追寻戏曲的身影,其间原委,一言难尽。而在繁华落尽之后,戏曲栏目的走向也越来越趋向于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泛娱乐化,以及重归戏剧本体。

    究竟是电视戏曲化,还是戏曲电视化,这个“姓电视,还是姓戏曲”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被深入讨论过,但不论是制作人,还是研究学者,都没能给出完美的答案。如今,业界分歧依然。


    娱乐派:鲜活形式有利于扩大观众群

    “戏曲栏目需要娱乐化,现在纯粹听大戏的观众群在不断缩小,其他元素的加入意味着更多观众群的加入。”央视戏曲频道的编导张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唯收视率至上的今天,许多业内人士持有同样的观点。“比如央视戏曲频道中一档融美食与戏曲为一体的栏目,就有着高于一般戏曲节目的收视率。”《梨园春》编导李凡认为在当下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缺乏导演思维的戏曲栏目很难生存维持,如果都不能在电视上存活,那推介戏曲的力量就更加单薄了。

    “电视是一种传播手段,它更应该起到推介的作用。我们能做到的,是引导观众知道,有戏曲这门艺术,它是这个样子的。就像饮食栏目不温不火,但《舌尖上的中国》换一个角度切入,就让全国人民都对饮食文化着迷。”谈到电视与戏曲的良性关系,李凡感慨颇多,“我请几个大家唱几分钟折子戏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如果我在小品、在小孩、在人物故事上加入戏曲的符号,大家在记住这个小孩、某个故事,或者被这个小品逗乐的时候,就可能认识戏曲更多一点。10个娱乐元素里哪怕有1个被记住,那也是戏曲的成功。”


    传统派:回归戏剧本体之美是根本途径

    然而,就同样的问题,记者在另一些编导口中却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戏曲电视栏目不能一味地娱乐化,剥离了戏曲本身的东西,栏目会死得很快。”

同在戏曲电视栏目制作第一线,如此针锋相对的观点,将戏曲与电视手段结合时产生的矛盾暴露无遗。

    “从戏曲角度讲,电视只是一个传播渠道,如果说用电视来主导戏曲,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秦之声》编导王凡(化名)认为“提倡戏曲加入现代化的娱乐的元素,吸引不看戏的人来看戏”是一个错误,张弦也提到“这相当于把你的‘主营客户’给丢了,电视为了追求大众化,反而失掉了特色,导致真正的戏迷流失。一时的收视率是很好,但这些人不会成为你忠实的观众,闹不好就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了。”

    “传统戏曲之美不是电视做出来的,是它本身就很美,如果把精华去掉了,一味地加入其他元素,所谓戏曲节目就失去了味道。王凡坚持认为,用电视做戏曲,就应该遵循戏曲创作的规律,运用戏曲艺术本身的原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去做,不管如何创新,戏曲节目制作不能没了规律。


    观众评说:戏曲殿堂似近实远

    对“姓戏曲还是姓电视”的问题,观众们有着更为实际的看法。“我身边四五个压根儿不看戏的同事也开始觉得《梨园春》有意思了,期期守着看。”不能否认,娱乐化的戏曲栏目有其观众基础和影响力。

    但也有观众态度中立,“娱乐的、不娱乐的两者互相不可以替代,专业的可以给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的平台,娱乐化的则可以给普通老百姓施展才艺的空间,满足的是两种人群,两者共存才是合理的”。

    但“铁杆戏迷”们也有抱怨:“打开电视到处都在娱乐,但娱乐至死是很恐怖的,让任何人都来参与是好,但过度膨胀后,纯的、精品的艺术被挤得没有生存空间。我们的后人会以为那些不专业的就是专业的、‘邻家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感觉离戏曲的殿堂近了,其实是离得越来越远。”


    专家意见:问题出在戏曲建设本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有一点共识:纯粹意义上的戏曲艺术是剧场艺术、舞台艺术,民间剧场才是戏曲的最好沃土,戏曲栏目不应被收视率牵住鼻子。“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国家政策性的保护,娱乐化的、生活化的东西老百姓喜闻乐见,收视率肯定高,但不能因为戏曲的小众就忽视了它的存在。”张弦认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要和而不同,不能因为它的弱小就任其自生自灭,相反这些具有古典文化价值的东西更应该受到保护。”

    就此,中国戏曲学院的傅谨教授表示,大众媒介在传播戏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来讲,电视戏曲栏目对戏曲的推动作用还是很明显,像河南戏曲市场的复苏,与《梨园春》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选秀出现一些‘十五分钟演员’,但只要戏曲市场复苏了,大家更多地认识到戏曲,都愿意去剧场看戏曲,那剧场里就不会有‘十五分钟演员’。”他认为,关键还是剧场演出不理想,导致戏曲电视栏目娱乐化的负面作用被放大,所以问题关键还在于戏曲建设本身。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电视戏曲栏目娱乐化有其不足,但它的正面价值要远远超过负面,我觉得这样的节目太少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5-2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185121qwv3sdzw1sps6fa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5-2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5-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要求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每周固定时间播出川剧!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libo3976 发表于 2019-5-29 11:20
强烈要求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每周固定时间播出川剧!

00图片9okkbhxb5mykhcgbx.gif

“这是秦地父老的莫大耻辱”《秦之声》撤离卫视引戏迷愤慨
秦腔戏迷有愤慨,也有作为,所以,秦声依旧 。。。。。



发表于 2019-5-30 06: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在川台和重庆台被消灭了,宣传部门责无旁贷,难道就差那点广告费吗?培养观众真的很重要,剧场是一个方面,电视、网络的传播也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9-5-30 06:55
川剧在川台和重庆台被消灭了,宣传部门责无旁贷,难道就差那点广告费吗?培养观众真的很重要,剧场是一个方 ...

00图片QQ.png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6-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台不播放川剧,简直不可理喻!!!!!?????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阳 发表于 2019-6-2 22:24
川台不播放川剧,简直不可理喻!!!!!?????

《秦之声》撤离卫视引戏迷愤慨
“这是秦地父老的莫大耻辱”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00图片47_96125.gif

发表于 2021-2-18 20: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眼里无人的时候,钱也就快没了。
一切都是人作的,首重自己怎么“作”。
人人都是自作自受,特别是川剧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