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让人民群众满意”
王红娟,这位93年出生的第一书记,她来自陕西汉中,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虽然年纪轻轻,却已在通江工作了4年,成为了县法院的业务骨干力量,因任第一书记现已被广大驻村干部熟知。2018年7月,全县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轮换,她主动向单位递交了申请,经组织批准,到三合乡补巴石村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入村以来,她怀着一颗“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的真心真情,全力冲刺脱贫攻坚。对于驻村工作,来听听她怎么说、怎么做?
补巴石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三合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201省道贯穿全境。全村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辖6个社,1586人。现有耕地2707.75亩。全村共有贫困户29户,267人,已脱贫78户265人,2019年预脱贫1户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达4000元以上,群众满意度100%。
在将近一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驻村生活的忙碌,更多的是驻村生活的充实。农村工作,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发现一切都不那么简单。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到危房改建、易地扶贫搬迁,小到庭院环境整治,尽管看似都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件件都是“大事”,都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以最谦和的姿态,最朴实的情感,最亲切的态度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在驻村工作中,我们应该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脱贫质量提升对标补短工作中,我们驻村工作队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对象制定产业发展计划,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
在驻村工作中,人民群众的淳朴和生活的勤劳,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驻村干部,我不能衣着光鲜、时尚潮流,而是以最朴实的姿态融入基层,为此,我学会了与村民群众拉家常、唠实嗑,还剪了齐耳短发,穿着素色运动衣和帆布鞋,操着不太标准的四川方言同他们交流,帮助老人们打扫庭院卫生,关心儿童们学习情况。渐渐地,我和老百姓们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我的亲和力也对驻村工作起到了作用。老百姓们在我跟前从不拘谨和沉默,而是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从他们感谢的声音中,从他们满意的笑容里,我得到了最大的鼓励,也收获了与人民的深情厚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挨家挨户走访、排查过程中,我们向老百姓介绍庭院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起初,群众的认识和积极性都不高,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专门召开了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就补巴石村资源、文化优势、产业项目、发展思路和模式制定了详细方案。同时,我们认真安排部署优质粮油生产事宜,召开村委座谈会、院坝会,向村内农户说明此次油菜种植试点工作是我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落实种子发放等后勤保障事宜。前往其他乡镇开展农业产业调研,邀请县农机局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试种葛、地苦胆,前往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和种植示范。主动向村民阐明“一次性投入、常年收益”的意义所在,消除人民群众的疑惑和顾虑,提高农户参与率。此外,我们还利用微信群和入户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宣讲群众积极发展产业的必要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响应、配合产业发展的群众人数逐渐增多,老百姓对我们的驻村工作也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支持。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向我们提出农村建设和驻村工作的意见建议,有的村民建议在村内多种竹子,发展竹子经济,有的村民提出要治理村社垃圾乱堆乱放,创新乡村管理的想法等等,这些意见建议看似简单,其中却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用没用心,群众是有感觉的,用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能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驻村工作,重新赋予了生活和幸福的含义,让我明白了其实有一种生活叫朴实,有一种幸福叫让人民群众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