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54|评论: 2

[及时新闻] 大数据时代,开张“无犯罪记录”这么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市民苏晗(化名)为了给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开出一张无犯罪证明,跑居委会3趟,派出所3趟,街道办事处1趟,接打市长热线电话11通,在居住小区微信群内吐槽多次,拖了50天,才最终办下。
  这当然是一次很典型的折腾民众的案例。不光是来来回回数次,当被告知需要本人前往办理,当事人儿子还从国外返回,结果上了飞往国内的飞机,石家庄市长热线工作人员通知她“不必本人到场,可以委托办理”。往返两万公里,白跑一趟,这种情形,如同戏弄。
  这期间的扯皮过程,令旁观者看着也颇感心累;一会儿居委会说不在小区居住无法开具;一会儿派出所说没有居住证就无法开具无犯罪证明;最后经反反复复协调,拿着介绍信与委托书,“不到10分钟,就开出了儿子的无犯罪证明”。
  无犯罪记录该不该开,其实也颇难说清。如有媒体指出,2015年8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微曾发文明确“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其中就包括“无犯罪记录证明”,强调“无犯罪记录……应由需要单位派人持有效证件及单位介绍信,到公安派出所给予出具证明,对个人一律不予出具。”说明可以对单位出具,对个人不出具。
  2016年8月公安部等12部门出台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定,“公民因办理出国(境)事务需要,可以申请查询本人有无犯罪记录。”“可以申请查询”与“可以开具”,仍有模糊之处。
  从数据本身来说,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其实已不成问题。现在,互联网数据收集程度的广泛,其使用的便捷性,足以支持“不到10分钟就开出无犯罪证明”。那么为何还是出现了拖了50天、往返两万公里才办理的一幕?
  从细节可以看出,大概是机制衔接上出了状况,开这个证明逸出了规定框架之外。如市长热线的工作人员回复称,他们协调了桥西区政府和石家庄市公安局,但居住证明和无犯罪证明还是无法开具。但到底卡在哪,直接负责人都拒绝了采访,目前不得而知。
  这也提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我们要以何种姿态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不可谓不广泛,个体的详细信息,不过动动手指即可知晓,然而依旧纠结至此。可见,数据收集,是个技术问题;数据使用,却是个价值问题。即这么多信息,到底收集来作何用?是不是以人为本的方便了民众?个体的相关信息,个体能不能最广泛地知悉?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天然与一些过去的思路相悖,如“以证管人”等。在折腾“无犯罪记录”的过程中,可见居住证一度成为无法开具“无犯罪记录”的梗阻。大数据的存在,恰恰是在抹平不必要的证明流程,让数据自证民众的个人信息。当方法还是旧的,那么再多的数据,也只能为旧方法服务,矮化大数据的意义与功效。
  可见,具备现代性色彩的大数据时代,也必然需要现代化的思路理念,才能保证工具与价值的协调。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6-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说明咱们的“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发的文不具有权威性啊!?尴尬的是,我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不是出国,是孩子高考报考警校的政审。大数据时代,名字和身份证都已提供,为什么非要盖那么多章子,要那么多签字才认可? 为什么非要公安机构盖章才认可?居委会、村委会、单位保卫部门同样是我国行政机构的一级,他们最了解自己所辖的居民情况,但出具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被公安部门认可?难道他们不能为自己的审查行为负责?这是机构间的信任危机还是故意设卡刁难?实在无法理解。事实是:他们一句话,百姓跑断腿。悲哀!
发表于 2019-6-1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你知道什么叫依法治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