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故居
邛崃市老科协文脉巷调研课题组
清代邛州文化名人吴江,字春帆,别号临邛道士,生于乾隆后期,卒于咸丰末年,即1861年。“天府南来第一州”这一句话,人们耳熟能详,邛崃人在颂读它时,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豪感,它也是邛崃市经常对外使用的城市形象语。它其实就是吴江为老南桥所撰对联中的一句,迄今有一百多年了。据说,吴江及其后人就曾经居住在邛崃位于南街326号的地方,现在还遗存几间民居。邛崃人称之为吴公馆。有人认为它是吴江的故居。 公馆曾经办私塾
吴公馆在今有美巷子与泰石巷之间,坐西向东。据老一辈人回忆,原吴公馆原来的占地包括今南街居民大楼、有美巷子南面一片、有美巷子北侧数间民房,保存下来的建筑占地面积仅376平方米。大约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因为吴家所建的宅院宏大,装修豪华,而且家景比较富裕,所以被称为吴公馆。 现在吴公馆主要遗存只有一个天井和部分厢房,天井长13.2米、宽8.8米。除天井北面是围墙外,天井的东、南、西三面坐落着悬山式穿斗木结构两转角小青瓦房。其为清代穿斗木排架构建,现存近十个的雕花窗牖和搁基,色彩依稀可见,雕刻精美,让人过目难忘。 在公馆天井里我们遇见了80多岁的张明清夫妇,原住在文庙街,离吴公馆不远,1998年因产权交换才搬入吴江公馆居住,其岳母还在吴庚堂吴老太爷家当过帮工洗衣服,对吴公馆的历史变化比较熟悉。他们说,吴江公馆原有两道龙门子,三个天井。第一道龙门子在南街街面,进入龙门子是第一个天井,天井南边是大客厅;现这个天井一部分建成了楼房,另一部分今已成为有美巷子的过道。 经天井过第二个龙门子就进入第二个大天井,即现尚存这个天井和前面所述的东西厅房与厢房,只是原东西厅房比现在所见的厅房还要长一间。西厅房后还有一个天井几间偏房,是专门喂马的地方;但听说吴江公馆在那里设有金库,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张明清老人还说,可能是受吴江的影响,吴家历代重视读书,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吴家利用公馆来办学。在公馆的第一个天井的客厅那边办有私塾。吴江的后裔(估计是吴江的孙子或曾孙)吴庚堂,人称吴老太爷,在1950年、1951年还收有三四十个学生。张明清本人就在这所私塾里读过书,。1949年以前,公馆里住的都是吴江的后裔。土地改革时吴家划成地主,公馆房产被没收交给居委会开办布鞋厂,隔壁子办竹藤社。街面龙门子还曾出租给王力兵开过药铺,专门医跌打损伤。
淡薄功名的诗人吴江
吴江从小聪明好学。9岁作“擘窠书”(音“不科书”。古人刻写碑文力求匀整,以横直界线先划成方格,此书法叫“擘窠书”),20岁有诗名,28岁遵家训应试入州学。因品学兼优获恩贡,为学使赵佩湘器重,邀赴京师,以诗文被世人看重。大庾相国赏其才,欲以重用。但吴素薄功名,婉辞,夙志遍游名山大川,历燕、豫、吴、楚等地,又南游两粤,航海去琼州,自号过海神仙,作《云海问津图》记其事。 道光中期吴因母病还乡,仍然徜徉于山水之间,所到多有题咏。曾题静居寺壁诗:“寒烟古寺径幽哉,喜我偕朋赋再来。啼鸟有情鸣隔叶,落花无语下层苔。山深倍觉尘缘静,僧老时还逸兴开。往迹尚存犹索咏,公然向壁拂尘埃。” 吴江曾与胡璠等参与临邛文笔山、白鹤山两塔和川南第一桥的修复、重建,亲为大桥撰书的佳联“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这副对联,当时就引起轰动,收入了清代咸丰朝刻印的《古今名联集锦》,近代又入选《全国名胜楹联》中。 吴江足迹遍天下,著《草亭诗存》二卷,还有《航海归来集》、《二十六友传》等,善书法。 吴江去世后葬邛州城西莲花山,新津县人翰林院编修童牧村为其撰《临邛诗人吴春帆先生墓志铭》,军机大臣苏州人潘祖荫为其墓题诗“诗草百篇传海上,莲花双穴结人间”,清光绪皇帝师翁同龢为其题写墓碑“故诗人吴江之墓”。“文化大革命”中,吴江墓茔被毁。 而今,吴江公馆虽存不足原建之半,而且现存的建筑是不是为吴江在世时所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仍能从遗存中窥见清中晚期民居建筑之风貌。更重要的是吴江公馆承载着临邛一段人文历史佳话,人们从吴氏家族的诗书传家史和吴江个人经历里看到邛州文化积淀之深厚。这些正是当下推进临邛古城保护性改造,重塑古城形态、文态和价值所需的重要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