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会对学校一切事物锱铢必较,还会刻意迎合奉承老师。他们的“面孔”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彬彬有礼,透过一双双太过关注孩子的眼睛中,投射出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他们关注孩子在校获得的利益超过对孩子的教育本身:孩子的任课老师突然换了、座位调整了,甚至是班干部的选举、学校升旗手和班级值日生的安排……不少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只要迎来一点变数,就会收到他们的提议和投诉。稍有不称心,就会找学校、找老师,甚至祭出身后关系“大旗”,急于替孩子“讨说法”。 他们对学校事务的过渡干涉,那些十分个体化的要求,已经超出“为了孩子”的简单愿望,一条条貌似维护孩子正当权益的诉求,都是在代替孩子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同时是在侵占别人的利益。就如同一个蛋糕,他们拿走大的一块,势必其他人拿到的就是小的那块。他们将“精致的利己主义”——那种成年人在职场上的“丛林生活法则”,粗暴地搬到了校园和课堂,为家校关系出了一道道棘手的难题。 对学生来说,进入学校本来意味着适应集体生活。个人如何融入集体的大家庭;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个人应该如何正确选择,继而懂得宽容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比起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和一轮轮考试,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给一个人带来精神层面的成长。 但现在,由于很多孩子身后都站着家长、都有一双双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被家长拿来直接和学生的利益挂钩、加以衡量。在这样的高压下,始终要面对家长质疑和审视目光的老师们,开展工作势必战战兢兢、顾虑重重。教师们对教育的热情,对因材施教理念的坚守,或许都会在家长一声声出于“教育公平”的拷问和质疑声中消解。 孩子的最直接的教育者就是父母,试问,在如此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怎会不染上精致利己的病菌? https://image.uc.cn/o/wemedia/s/upload/2019/qv5u1E1dd3ciriu/d01dfdc2b79995580a3d21b7f1b13cdc.png;,4,jpegx;3,700x.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