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侯宣传部
武侯融媒记者 张建
6月14日,四川省直机关实验婴儿园(以下简称婴儿园)迎来了建园以来的第一位百岁老人——陆保如的百岁生日。陆保如不仅在婴儿园保育员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生,更是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独自为自己的四口之家撑起一片天,篆刻出了属于她的人生华章。
在百岁生日庆典上,生日祝福纷至沓来,陆保如由衷地向大家说了一声“谢谢!”在婴儿园的宿舍里,陆保如带记者走进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捡拾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保育员:
用“夹夹车”把家搬进省婴儿园
百年前的今天,陆保如出生在天府之国——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陆保如初识诗书,成长为一名少有的高中生。1949年10月1日,经历了艰难的革命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的热血青年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曾在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今成都市第四幼儿园前身)担任保育员的陆保如重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52年秋,婴儿园成立,陆保如所在的婴儿部需迁往至新办公地点。那时的成都,汽车非常少,陆保如和同事们搬家用的交通工具是彼时流行的“夹夹车”。在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路途上,十多辆这种人力交通工具就浩浩荡荡地从茶店子幼儿园出发,前往今天的新南门外胜利新村11号。
“那时,从原来工作的茶店子幼儿园到这里的距离可能不止10里路远。”陆保如说,“我们十多人拉着重车艰难地走了将近一天!”
记者翻看导航地图发现,今天这段不到10公里的路程开车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常人步行两三个小时也够了,彼时的道路状况如何,拉车负重行走的难度可想而知。
陆保如告诉记者,那时的茶店子幼儿园是在农村,新地点的新南门外也是农村。路是泥巴路,坑坑洼洼,路人行走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拉着“夹夹车”。当她们带着办公用品和私人物品赶到时,她们发现,那是一个被遗弃的别墅,“主人家跑了,政府修整后就成我们的新幼儿园”。
就这样,全国唯一一家为婴儿开办的全托机构—四川省实验婴儿园诞生了。陆保如和大家一道有幸见证了婴儿园的诞生,更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生,为幼教事业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时至今日,经历六十多年的发展,这所婴儿园早已崭露头角名声鹊起,跻身幼教领域的高级别行列。高水平的办学能力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350939916/641/0
慈母心:
最美的年华趟过最艰难的岁月
1952年,在陆保如的人生履历中,显得尤为重要。重要不仅是因为她见证了婴儿园的诞生,并为它奉献一生,更是因为她最爱的人因病离她而去。
“幺女才刚满月,他就走了!”忆及当年,陆保如有些哽咽,“我的天一下子就塌了!”
彼时,大儿子彭世贤才年满四岁,二女儿也才开始牙牙学语。看着乖巧的儿女,陆保如选择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身高仅1.5米左右的陆保如将自己的悲伤放下,迅速融入婴儿园的工作,将人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园区的孩子们。
1953年春,婴儿园内出现了流行麻疹。为了更好的照顾身患麻疹的孩子,陆保如在医院里守护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有一天,同事忘记给她带饭,她竟然为了遵守隔离制度而坚持到下一餐饭点,没有为了自己而擅自脱岗。殊不知,家里的孩子也染上了麻疹病毒,领导批准她回家看看,但倔强的陆保如却以“私事不能影响公事”为由谢绝了。
正如婴儿园园长吴克勤女士所说,陆保如不仅仅是婴儿园的骄傲,更是武侯教育战线上的传奇,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她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学习和推广。
然而,对于自己,陆保如是非常苛刻的。当她周末休息回家的时候经常都是步行,只为了剩下那单边1毛2分钱的车费。但当她回了家后,这剩下的车费就可以增添饭桌上的食物。
大儿子彭世贤动情地告诉记者,从他记事开始,母亲经常在园区的食堂只买白米饭,然后就着自制的豆腐乳或者用炒熟的黄豆泡水吃,“一个豆腐乳可以吃一个星期”,很少买食堂的菜吃。
然而,随着儿女们的日渐长大,家里的生活愈发变得艰难。“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我们三姊妹都上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开学时,对于我们家来说,就像旧社会过年关一样艰难,母亲每年都要去学校给老师求情,请求缓交书学费。”彭世贤说,“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多年,在需要同时缴三姊妹书学费的为难之时,全靠婴儿园给予困难补助,才能解决拖欠学费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陆保如在她最美的年华里,用最质朴的方式,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天,也趟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为老者:
子孝孙贤享受“乌鸦”反哺
在彭世贤看来,母亲留给他和妹妹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要跟随时代潮流,不标新立异,勤勤恳恳,克己奉公。这一点在三兄妹的人生履历中得到了印证。他们都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返城市学习,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退休养老,这种标准的人生模式让陆保如这个遭受重创的家庭重获新生。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彭世贤将孝顺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1976年,彭世贤结婚了,妻子杨崇伦走进了这个普通的家庭。儿子成家立业,陆保如也逐渐放下了家庭的重担。对于陆保如来说,儿女是宝贝,儿媳也是她的宝贝。43年来,杨崇伦从未与婆婆红过脸,两人也绝不会因为琐事而关系紧张,相处甚为融洽。经历了几十年的磨合,这个家达到了出奇的和睦:打理家务,做好三餐,闲暇时散散步,打打麻将,成为陆保如退休生活的全部;收拾碗筷、打扫屋子等脏活累活都是儿媳杨崇伦的专属;彭世贤除了陪陪母亲,还对摄影产生了兴趣,时不时拿起相机,将生活中那些美好一一记录……大家各司其职,相互包容理解,共同为美好的生活努力着。
随着母亲年龄的逐渐增大,家庭成员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自己作为一名资深中医专家,彭世贤闲暇时就琢磨如何为母亲调理身体,养身保健,而曾经的药剂师妻子则负责陆保如的日常护理、膳食烹制。在夫妻二人的通力合作下,陆保如因为年轻时节衣缩食造成的脾虚腹泻顽疾竟然被成功治愈,“至今已经差不多十多年没有复发过了”;为了悉心照料婆婆,67岁的杨崇伦早已放弃个人爱好,“至少五年没有外出过了”;为了确保陆保如的身体的健康,夫妻二人密切配合,科学配置食谱,并将老人的饮食研磨成糊状,利于下咽和消化……
彭世贤希望母亲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她用爱奉献了一生,我们也希望用爱反哺她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