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47|评论: 0

[活动] 通天木鼓震云霄,佤山非遗进成都!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9-6-1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世界佤乡·秘境沧源”的品牌效应,创新旅游营销理念和方式,突出区域交流和融合互动。在2019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来临之际,沧源佤族自治县组织20多人,6月18日上午,在成都锦里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佤族木鼓甩发舞。木鼓舞是木鼓祭祀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木鼓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鼓舞从祭祀性舞蹈发展为娱乐性广场舞蹈,在佤山不断的传承和弘扬,每年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百台木鼓千人甩发”展演活动气势恢宏,《拉木鼓》《木鼓与铓锣》《木鼓甩发舞》获得多项赞誉。

mmexport1560830316038.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反映历史,承载文明,是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面。佤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佤族少女酷爱长发,她们以长发为美,谁的头发又黑又粗又长,谁最漂亮,所以习惯于长发披肩。每当她们在户外水槽边或竹楼晒台上洗净头发,低头梳妆时,黑色长发就会左右摆动,似春风吹柳、动感强烈、变化万千。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是《佤族甩发舞》。《佤族甩发舞》佤语:“搞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姑娘中的自娱性舞蹈之一。它以佤族姑娘们黑色长发飞舞而名扬四海,被艺术家们称为“会跳舞的黑头发。”

mmexport1560830327990.jpg
mmexport1560835923108.jpg

  沧源自治县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44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1个勐省农场,93个行政村(社区),615个自然村,833个村民小组,全县常住人口18.78万人。

  沧源民族文化灿烂,是世界佤乡、心灵家园。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又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佤族人口14.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左右,占世界佤族总人口的14.7%。有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古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允缅寺、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的佤族原始古村落翁丁村、被评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长达2270米创下世界第一长街宴的“佤王宴”,通过中国世界记录协会认证。佤族语言、歌舞、服饰、建筑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IMG_20190618_105028.jpg

  沧源自然生态宜居,是大美之地、养生天堂。沧源生物多样、气候首爽,境内南滚河国家公园有亚洲象、白掌长臂猿、印支虎、野生豚鹿和桫椤、中华双扇蕨、董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100多种。有雄伟奇峻的西南第二大、云南最大天坑群。全县森林覆盖率73.34%,全年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8℃,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湿度宜人、水质天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含量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是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的最佳目的地。

mmexport1560835918524.jpg

  沧源沿边优势突出,是秘境边关、开放前沿。沧源地处祖国的最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勐董距缅北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滇缅铁路遗址至今尚存,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祖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

mmexport1560835915079.jpg
  【名胜记】

  翁丁佤寨翁丁,在佤语中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的北部,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堪称佤族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寨中的牛头、木鼓、寨桩、图腾柱、阿佤人民等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价值。

  翁丁佤寨四周群山环抱,绿水相拥,遍布保存良好的原始丛林。在这个云雾缭绕、鸟语杂蝉、曲径通幽的佤族村落,一栋栋干栏式茅草房下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古朴、纯真、善良、热情、好客的阿佤人民。翁丁佤族与其他村寨的佤族一样,信奉万物有灵,至今仍保留着古老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原始状态,有寨门、寨栅、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神林、舂米用的手碓和脚碓、编织等民间工艺,以及佤王府和采集渔猎、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陈列室和佤族传统文化传习馆,是集多神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赛玛教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村。浑厚的木鼓声,庄重神秘的祭祀活动、象征着财富的牛头桩、葫芦里走出的传说、风情万种的歌舞、独木成林的古树,汇集成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置身翁丁,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繁杂。

  翁丁,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古村落,现有105户497人佤族村民。翁丁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古朴的佤族传统世代相传,原始的信仰、等级观念、生活方式等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是佤族文化中十分典型的乡村社区民族文化形态。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之一;2011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2012年荣获“中国文化产业金鼎奖•十佳文化产业乡村”和“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同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2014年入围“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并入选“中国十大乡愁村庄”和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2015年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此外,翁丁村还是《不熄的火塘》《孔雀眼》等电视剧的拍摄基地。

  崖画崖画,又称“崖壁艺术”,是指古人或后进民族以天然颜料在崖壁或洞穴中所绘之画。崖画是远古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世界性的古老原始艺术,是一部记录原始居民生活方式的“大书”。它以浪漫的手法、超常的画面和独特的品味,将古代与现实、野蛮与文明、动物与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于人们的眼前。崖画以赤铁矿颜料绘制于内倾或垂直的石灰岩崖面上,全县共有崖画17点,总面积约为5320.37平方米,共有图形约1100多个,其中人物形象285个。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建筑和村落等。经测定,画面绘制于3500多年前,相当于云南地区历史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沧源崖画是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国崖壁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广允缅寺广允缅寺又称“学堂缅寺”,始建于清代,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政府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荣高所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大街北侧。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完好、历史较长、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寺院,与景洪曼飞龙白塔、勐海景珍八角亭一起被称为西南地区“三大佛教古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允缅寺,占地2200平方米,主大殿长24.4米,宽14.8米,占地316平方米。为穿斗式木架结构,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成,亭阁作重檐歇山顶,檐下饰斗拱,五重上跳,拱部雕刻云纹,大殿作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第三层檐下侧面和后脊形成殿堂四周围廊,殿堂门窗作透雕装饰、梁坊门柱遍饰“金水”图案,技艺精湛,是傣族的传统工艺。大殿内并列6根大柱,粗1.5米,高6-7米,门前左右二柱上倒悬盘踞两条木雕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旋而上,腾云驾雾,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殿堂内外寺壁及藻井均绘有绘画,现保存完好的是大殿内墙的10幅,共48平方米(1988年地震损毁两幅,现存八幅),内容为佛教故事及当时社会风俗、笔法细腻工整、描绘涂彩,殿门内门窗、烛台、桌脚等处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图案。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雍容华贵,是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融汉族、白族、傣族佛教文化于一身的,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也是边疆各族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物证,是汉族、佤族、傣族、佤族人民团结友爱、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缅寺。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小镇位于沧源县城西南部3公里处,于2013年建设完工,占地面积202亩,有特色民居180栋,建筑风格保留佤族民居独有的建筑特点,外形特征为红色弧形屋顶及屋角装饰交叉角。寨门设计为巨大的佤族通天神器——木鼓。

  镇内12根充满佤文化元素的青石浮雕文化柱、10块佤族神话故事《司岗里传说》和《佤族拉木鼓》活动镂空浮雕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餐厅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小镇,其人文融合、人景融合、人水融合的建筑风格,多彩展现出三千年佤族文化的沧桑图腾。2015年6月份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葫芦崇拜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来源于衍生人类与拯救人类的葫芦传说,葫芦传说是我国神话中影响最为深远,涉及民族最多,文化积淀历史最长,流传面积最广的口述文学。佤族的葫芦崇拜是司岗里传说延伸的图腾,是佤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勐来大峡谷景区勐来大峡谷内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美丽壮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因为远远望去酷似一幅浓黑重彩的中国山水国画,因此得名——天然彩壁国画长廊。勐来大峡谷景区有司岗里溶洞、天坑群、崖画、国画长廊等景区景点,是目前沧源自治县重点打造的景区之一。

  司岗里溶洞被称为亚洲第一洞,位于勐来大峡谷景区中部,藏龙洞已探测的长度有3284米,最高的地方有50多米,最宽的有60多米。分干湿两个洞,呈“Y”型叉洞分布,洞内纵阔四五十米的宽大厅堂毗邻分布、规模宏大,景致鬼斧神工,由碳酸盐岩沉积物堆积而成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形态各异,洁白晶莹。洞穴深处地下河水流淌不息,穿崖凿壁奔向幽深的远方,令人叹为观止。

  天坑“天坑”是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景观之一。沧源的天坑群于2007年被云南洞穴研究所探测队发现,位于崖画谷景区中段海拔1300米的山间,有六个蔚为壮观的天坑连片分布,当地佤族人民称其为:天外来客的脚印。其中最大的一个坑深235米,直径200多米,周长720米,坑壁以垂直管状形态耸立,坑底古木繁多,董棕、桫椤等珍惜植物密布,时有各种动物出没,生机无限,站在天坑周围时而俯瞰、时而远眺,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博大之时,不禁浮想联翩。

  《司岗里传说》佤语“司岗”指葫芦、山洞或生命孕育器,“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传说》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民间的口述文学,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中心,在邻近各县市及周边东南亚国家佤族聚居区广为流传。它蕴含着佤民族丰富的民风民情,融佤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一体,是历代佤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佤族民间口述文学的代表作,是佤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它的存在,对我们研究佤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大型原创佤族舞台剧《族印·司岗里》大型原创佤族舞台剧《族印·司岗里》分序、上篇(感恩天地)和下篇(农耕礼赞),以“开天辟地、人类诞生、原始农耕、以物易物、拉木鼓、祭祀刀舞、接新水、薅秧歌、梦婚、叫谷魂、舂新米、唱新歌、依恋佤山”等原生态歌舞场景,辅以现代高科技灯光、音响与舞美效果,打造一台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的视听盛宴。

  《族印·司岗里》是一幕用心灵点赞的演出,一台用激情演绎的盛宴,一座用奋斗铸就的丰碑!让您在震撼中领略佤山、佤族、佤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惊叹中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深邃厚沉!

  如果你厌烦了城市的喧嚣,你可以选择沧源这座城,回到人类筚路蓝缕的童年!

  你会对眼前的一切微笑,陶醉佤文化熏染下,只有纯粹的感情和醉人的乡音,世事几多纷扰,人生难免苦恼。

  来沧源远足一次吧!

  趁这里尚未喧嚣!

  青涩刚好!

  后语:“未沧源·不云南”,

  世界佤乡·秘境沧源,最高的负氧离子,最亲近的大自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