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了河阳古民居,我们来到黄龙山风景区。黄龙山,来自一个神话。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年,东海老龙王三太子奉命到仙都玉虚宫朝圣,见浙闽一带溪河断流、田裂禾枯、百姓苦难,遂起怜惜之心,私下放雨。上天闻知,雷霆震怒,令张天师将小太子锁在仙都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天长地久,这蛰伏盘卷的小龙,就变成了山。为了纪念好心的小龙,人们取山名为黄龙山。
黄龙山的海拔仅200米高,但景区面积却有2.9平方公里之多。我们从山门进入,爬坡上坎,沿山腰的林间小径走向黄龙寺。一路上,我快乐地欣赏着那一派原生态的风光。密林中乔木高大,挺直腰干,顶起蓝天,挂起白云,为低矮的灌木把风雨遮挡;青藤柔软细长,亲昵地缠绕树上;山雀或飞翔,或鸟语,清脆的声音萦绕在耳旁;沙沙秋风,携着落叶飞扬;满地青草,透出泥土的芬芳;站在高处远望,林海莽莽,色彩斑斓,黄的绿的红的……黄龙山仿佛穿上了迷彩衣裳,妩媚漂亮。更有吸引人的,是那些奇形怪状赋予生命的石头。比如: “神龟护驾”一一西游记中通天河老龟受观音菩萨的指点,为唐僧师傅一路护驾到此; “石尼听经”一一西游记中美丽的女儿国国王,因爱慕唐僧,偷偷沿途跟随至黄龙山,每日躲于远处听唐僧诵经念佛; 又圆又大的“龙卵”; 上部膨大如伞盖、下部凹陷如伞柄的“蘑菇石”;由多块椭圆形岩石堆砌而成、能看八种不同景色的“八窗洞”……这些石头栩栩如生,和黄龙山一样披上一层神奇的外衣。
不知不觉间“黄龙古刹”牌坊耸立眼前。垮过牌坊门,黄龙寺清晰可见。它座落于山腰,地势开阔平坦。庙宇碧瓦黄墙,飞檐翘角,滚龙抱柱,层层叠叠。附属建筑走廊、石桥等也十分考究,打上了“佛”的印记。寺周古树参天,在金黄色树叶的映衬下,黄龙寺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迷人。院内树间绳索上飘动着五颜六色的小彩旗,给人一种兴盛不衰、生机勃然的感觉。过石桥走进寺内,气氛庄严肃穆,香火闪闪,香烟袅袅,香气扑鼻。 僧人们身穿袈裟,或盘坐诵经,或四处巡查。众多的善男信女,有的虔诚地在菩萨面前作揖叩首,有的则食宿在寺内听经念佛……这一切彰显“浙南名刹”黄龙寺,名不虚传。据介绍,黄龙寺始建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自建寺以来,香火不绝,梵音远播。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如:宋代文人胡份,元代将领石抹宜孙,明初名将胡大海、耿再成,农民起义领袖陈滥胡,清代诗人朱彝尊、蔡启樽、袁枚等都留下了足迹。
离开黄龙寺,女儿女婿兴趣不减继续登山游玩,我和爱人则另辟蹊径下山。我们经过了黄龙寺下方的龙潭,传说是黄龙潜水之潭,实为三口放生池,上面的叫宝塔潭,中间叫木鱼潭,下面的叫罄潭,每口足有七八亩水面。池水清澈,清影荡漾。我仿佛看见池里放生的、野生的鱼儿们,在没有捕杀、没有侵扰的和平环境中快乐的生活。对于它们来说,这里满是福气,满是善意,是个理想的世界。
过龙潭,顺石梯直下来到公路上。在这里又逗留了一会儿,看古色古香的戏台;看艺人们打造奇形怪状的巨石和件件成功的作品;看建设中的观光农业;看西晋古墓部分出土文物……。 时间不早了,我电话联系上女儿女婿在山门口汇合,然后乘车返回。
时间太短,我们只游了黄龙山景区的一小部分。剑石亭、观龙亭、慕龙亭、缘圆亭、金猴捧桃岩、角锥岩、蝙蝠洞、飞舟、铁扁担、珍珠洞等许多景观未去,没能登上高山之巅览胜,观看龙的头、角、眼、鼻、鳞和宛若巨龙盘踞的山势。仅此“一小部分”,也给我带来了愉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一这片土地古老、美丽、现代,文化积淀深厚,一派欣欣向荣。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