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发现学术,学问,只不过是一套话语方式,也就是说,学术学问的修炼,应该早在孩提时代,便可以逐渐训练,实践起来。
学术,学问,归根到底是道理明显,然而我们让冷僻的词语,术语,挡住了去路,所以我们应该早点明白,学术,学问的本质上的意义,都是一些明明白白的道理。
如果要完成12年的学校学业,再去接触学术,学问,实在是本末倒置,与生命的浪费。另外,就算完成了大学的,比如高等数学这样的课业,然而对于未来的科学家来说,高等数学什么都不是。
而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实在是可以在生活中,信手掂来,左右圆通,比如现实之中有新闻,有戏剧(电影),有音乐,有生活的家长里短。
因为我发现学识的本质,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对于学术,学问的融会贯通与领悟,另一个则是成长。一个什么都不干的大人,学识也会超过一个优秀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然而很多人的成长之所以不能和学识兼容,是因为他们少了一样东西,即写作,写作,即是对于生命的文化延伸,以及文化自圆,对于成长来说,写作要高于读书。
比如我们看过射雕,看过教父,看过水浒,红楼的电视剧,我们就应该马上买书,来一个对照,来一个文化上的自解,这样的话,我的就近原则就应用了起来,生命的教育功能,立即不会被浪费。
比如我们学12年的教育,数理化,对于今后的对于学术文章的掌握,是否会起到作用呢?我觉得几乎不会有作用,比如我没有学过高数,但是对福柯,尼采,梁簌溟,都头头是道,可见,学术的语言,毕竟是不需要数理化来支撑的,学术是一套话语的,有灵性的,自我文化会拓展的东西,相反,你掌握了学术的语言,话语,语言环境,再学数理化,那是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可见,生活之中,到处都是文化,学问,你要做的就是培养写作的习惯,使之灵性不要浪费,便可日积月累的自成,世人都喜欢写日记,写日记就是一个错觉,其实他们知道写作的要紧,然而在公共场合的语言上,他们只是说“写日记”,这不够准确,还是应该说写作。
宏观,就近,文化,教育的本质,即是信手掂来,在写作,心得积累上,日积月累,很多老谋深算的中年人,他们很有阅历,但是因为他们不写作,所以使得阅历与文化不能兼容,不能通达,这就是人生的浪费,文化的浪费,教育的浪费。
所以宏观,就近原则,一定要从孩子时代早点抓起,不要再一股埋头走知识材料积累的狭窄之路,早点将精神放在通达学术,学问上,这里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做圆桌讨论派,另外就是“说完了,谈完了,就放下。”离开重新变成一个白痴,一张白纸,秘诀就在放下。
捷径是交谈,灵魂是写作,读书是自然。
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