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扬琴90后传承人——李伟
作者:新生路6号微信号:XSLLH201866发表时间 :2018-12-28
川音研究生论文课写作成果
四川扬琴90后传承人——李伟 访记
指导老师:刘 雯
课题组成员:韩雪艳、邓琳俐、李相峄、宋敏、胡云香、张琼元
撰文者:胡云香、李相峄
清唱洋琴赛出名,
新年杂耍遍蓉城。
淮书一阵莲花落,
都爱莲儿哭《五更》。
——杨夔《锦城竹枝词》
扬琴
又称“洋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明末由波斯传入中国直到清末通称“洋琴”,鉴于“洋琴”一度被称指为欧洲的古钢琴或钢琴,又经过明清时期的演变,故从民国初期改称为“扬琴”。最早可见于公元1921年丘鹤俦所著的《学琴新编》一书。
四川扬琴
又称“四川琴书”。是四川省的地方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川东、川西、川南一带,约有200年历史。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艺术剧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申报的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仅27岁的李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四川扬琴的90后传承人。他本科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杨晓教授,如今拜师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刘时燕门下,年纪轻轻便并活跃在四川扬琴的表演舞台上,引人注目。为何他会成为四川扬琴的传承人呢?他和四川扬琴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渊源呢?接下来就跟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年轻的四川扬琴传承人——李伟。
2018年9月底,我们从刘雯老师处获得了李伟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很快与李伟老师取得了联系。由于剧团10月份有大量的演出活动需要奔赴北京和西安两地,我们将采访时间定于10月底。10月31日下午,我们按约定的时间与李伟老师在大慈寺附近的咖啡厅见面。
初次见到李伟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易近人,稳重踏实。我们注意到他随身带了一把三弦,询问得知,这天正好是周三,每周三下午2点剧团都会固定在大慈寺社区的雅韵学堂进行演出。今天的演出中他所弹奏的乐器就是三弦。
整个访谈过程轻松愉快,李伟老师坦诚又风趣,有问必答,悉心解答问题的同时还为我们分享许多他的学艺趣事,言语间流露出了对“四川扬琴”的热爱。
我们的访谈分为以下几个要点:
①如何与四川扬琴结缘
②四川扬琴的发展与创新
③四川扬琴与姊妹艺术
③为何学习女腔
④扬琴的奏法
如何与四川扬琴结缘
谈及与四川扬琴如何结缘,李伟老师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由于他本身就比较喜欢读书,也愿意专研,大一刚进校就在师兄的推荐下去蹭了很多杨晓教授的课,后来便选择了杨晓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到了在大二下期,李伟老师在确定本科学位论文选题时,杨老师为他选定了“四川扬琴”。于是就开始了第一次走访调查,去到大慈寺观看演出,然而初次接触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第一次听就跟‘坐火箭’、‘坐飞机’一样。”李伟老师笑道,四川扬琴的篇幅很长,时间也很长,四川人不一定能听得懂四川扬琴里的四川话。后来李伟老师为了让自己能听懂,能适应四川扬琴中四川话的“频道”,他就把每周大慈寺公示出来的水牌拍下来,提前到四川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去翻阅资料。当时大慈寺每周都会提前出下周的水牌(水牌,就是把下周的戏码和演出人员公示出来,以前是用毛笔写,现在是粉笔)。同时,非常幸运地是学校的图书馆存有大量关于四川扬琴的资料。
就这样认真地坚持几个月之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这件事”到“慢慢觉得挺有意思”——李伟老师把自己接触
四川扬琴的过程总结为“泡”的过程。
李伟老师在“泡”的过程中,通过采访四川扬琴的艺人、学者,他不仅获得大量口述资料,还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四川扬琴录音。撰写了多篇论文,《四川扬琴60年研究综述》、《大慈寺社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和《四川扬琴德派传人刘时燕的表演艺术研究——以<秋江>为例的考察与分析》,其中《四川扬琴德派传人刘时燕的表演艺术研究——以<秋江>为例的考察与分析》被收入《燕莺吟——四川扬琴名家刘时燕》(陈泳韵、陈淳著,2015年12月出版)。
从研究四川扬琴到学习四川扬琴,李伟老师与国家一级演员、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刘时燕等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结下“忘年交”。于2017年4月,正式拜师刘时燕门下学习唱,并参师李卷怡老师学习三弦伴奏手法,参师林桐清老师学习四川扬琴传统伴奏手法。李伟老师现就职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正式一名从四川扬琴的研究者转变为传承人,或者说是兼传承和研究的双重身份。
四川曲艺艺术中,除了四川扬琴外,四川清音、金钱板等都属于代表曲艺,同为姊妹艺术有什么不同呢?
谈到这里,李伟老师为我们解答道,“常见的四川清音就像是曲艺化的民歌、流行歌,一个女生(女艺人)穿着旗袍敲击鼓板并演唱,旁边有琵琶和二胡伴奏,几分钟唱一个小段儿,很是抒情优美;经典的金钱板,由艺人持三块镶铜钱竹板击打节奏,连说带唱,其间有身段表演,一个人展现多个人物角色,以一个比较幽默的方式来调侃、讲述一个故事;四川扬琴,一个节目时长一个小时左右,五个人在一起持五个不同的乐器——扬琴、二胡、小胡琴、鼓板、三弦,其中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唱为主,坐唱一部戏,其间没有身段表演,五人分饰五个不同的角色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一个小电影一样,故事情节比较复杂。”
四川扬琴的文辞高雅,文学性很强,它的唱词和诗一样,通常是很美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构成,“秋老山空万木凋,一程行过一程遥......”,“万里无云如白昼,潇湘晚景望中收.......”,“为良朋难把人的心猿锁,顾不得千里奔驰践旧约......”,“秋风脊瘦秋水浅,秋露如珠秋气寒......”李伟老师说着便哼唱了几句,“有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这就是原因,文辞实在是美!”
四川扬琴的发展现状与创新
李伟老师对四川扬琴的现状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回答让我们在意料之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说:“曾经在云南的《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研讨会》上龚琳娜老师也问过我相同的问题,而且她是当着大会上所有人的面问的。我当时一下就楞住了,这是一个需要揣摩的问题,我当时说——首先我不反对创新,但是如何创新是一个问题。第二,目前来说我觉得掌握传统是关键,很大程度上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开始改,改来改去却失去了艺术原本的独特性,只会变得越来越不像它本身。”是的,当我们还根本不了解这个艺术的本身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地为了创新而盲目创新,这对传统艺术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式,比如,“盲目进行中西结合会使中国的传统艺术丢掉最核心的理念。很多人专业院校的出身,往往不太看得起民间艺术手法,我原来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认为太随意,但随意不等于随便。比如伴奏的随意是随着演员的意,随着音乐的意,随着故事人物的意。不同演员有不同的演唱风格,伴奏自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家都具备随机应变的随意的应对方式。这也正是学院派缺失的,也是我苦苦追寻的。”
“我害怕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问题很大,而是基于民族乐器本身谈发展与创新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个人认为谈创新不如谈‘如何做自己’,我们现在连自己的艺术如何保存和流传都不知道,又何以谈创新呢?所以我个人是保皇派。”的确,我们了解到李伟老师的师父刘时燕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并且很多四川扬琴的艺人都已经是花甲之年,而能够传承的年轻人甚少,就连四川扬琴表演中用到的最传统的一种扬琴也已经绝版,没有厂商再愿意制造这样的乐器,对于四川扬琴听众少、表演者少、生存艰难这样的现状来说,传承和保留远比发展与创新更重要。“现在的四川扬琴,是那些听了一辈子的老成都观众陪我们一起守着,所以是比较‘危亡’的情况。我现在在努力的学习,跟着老先生们学三弦学鼓板学曲牌,我不支持盲目的创新。”
在这一环节的访谈中,李伟老师坚定着自己“不盲目创新”的立场,使我们也颇有感触,感叹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的艰难,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快”的时代,丰富多彩,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传统艺术或许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它是时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为何学唱女腔
四川的扬琴的唱腔方面按角色的行当分为“男腔”和“女腔”,而四川扬琴中的女腔唱腔流派被用于指由李德才先生的“德”派唱腔,其中“哈哈腔”由李德才先生创立,并在其传承人刘时燕老师的演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李伟老师作为刘时燕老师的弟子,跟随刘时燕老师学习包括“哈哈腔”在内的“女腔”。最终,李伟老师作为男生以女腔的演唱被业内外观众所熟知,这是我们本次访谈中的最感兴趣的一点。
“因为我的嗓音条件,我唱男腔有些吃力,唱不上去,于是老师让我试一下小嗓,也就是假声唱女腔,没想到一唱就有,老师就说那你就学小嗓(女腔)吧!”其实,四川扬琴一直以来都有男艺人唱女腔的一个传统,在以前从事曲艺的主要都是男艺人,“唱男腔女腔全看嗓音条件,因为现在有很多女艺人也唱男腔,我们团也有这样的。比如她声音低、粗,类似于女中音,或者类似于戏剧女高音,嗓音厚一点,就可以学男腔。”
四川扬琴中比较有代表性唱腔的就是“哈哈腔”,近似于西方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华彩段,有大段落的炫技。其唱词以“哈”为主,辅以“呐”“呀”“啊”等词,结合旋律的连断关系,形成丰富多变的组合形态。李伟老师随即哼唱了一个选自《秋江》片段的哈哈腔。
此外,四川扬琴的结构形式分大调和小调(越调)。我们好奇四川扬琴中的大小调与西方音乐体系中的大小调可是同一种概念?“这和我们西洋乐中所说的大小调体系没有任何关系。大调是板腔体,小调是曲牌体。”四川扬琴中板腔体的大调是四川扬琴中最主要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靠节奏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张力和节奏的变化非常地大。最慢时有一板七眼,共八拍;在最快时,有120的速度,用在吵架的片段。从最慢到最快的具有非常大的张力。大调在故事中演唱中占据时间很长,90%以上的剧本都是大调。小调是曲牌体,由一个一个的曲牌串起来演唱的。因为开头的地方叫“越头”,结尾叫“越尾”,被称为越调。在板腔体和曲牌体中,都有“哈哈腔”的运用。
四川扬琴的奏法
李伟老师是一位很健谈的青年艺人,整个访谈过程总是津津乐道,除了耐心地回答我们准备的问题外,他还主动为我们普及了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知识。“扬琴的演奏法和钢琴是同一种击弦方式,钢琴是通过榔头敲击琴弦发出声音,扬琴是琴竹末端的键子敲击琴弦发出声音。而四川扬琴的击奏法和全国高等专业院校的扬琴击奏法又有些许异同,不同在于四川扬琴击弦时手腕的用力方式——压竹。专业扬琴是隔空去打某一个弦,四川扬琴是压竹。关于压竹,我猜测是由于四川扬琴曾经很多是盲艺人,他们每次触弦都会去找一个支点的,琴竹就会压到多根弦,以至于很密集的连续地发出声音,这是在专业扬琴里面没有的,四川扬琴在扬琴的演奏中也是一个流派。”李伟老师认为,现在专业院校对于各个地方派系独特的演奏技法方面的相关总结和传承是不够的,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吸收这些具有特色的技法。“现在省歌舞团的一个老演奏家李克贵,他曾跟我的师爷李德才学习过四川扬琴,说到这个传统技法觉得很可惜,现在没有派了,音乐风格和技法本来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因为要求专业,就逐渐统一了。我认为在对本身传统派系的风格技法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之后再去借鉴和吸收其他的技法会更好,总之不能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丢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