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207|评论: 22

卓筒井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5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卓筒井史话
                                                                                     凡丁
       笔者曾于2018年11月8日发表过《古邛崃人的三大发明》一文,认为“卓筒井”是古邛崃人的第三大发明。
       然而,笔者近日从《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和网络搜索获知:卓筒井的发明地分别在:四川省的乐山市井研县、绵阳市的盐亭县、遂宁市的大英县。都各自引用来自“自贡盐业博物馆”中,以“冲击式顿钻法”打出的“卓筒井”及其工艺图片为依据,又各自找出“卓筒井遗迹”来证明。
       其中:
       井研县引用了北宋陵州(今仁寿,下轄井研)知州文同《丹渊集》中〈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文:“伏见管内井研县,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僻陋,在昔为山中小邑,至今已谓要剧索治之处。盖自庆历(公元1041年)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访闻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
       并且以此为据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言外之意:卓筒井是井研人的发明!

       遂宁市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在《遂宁旅游导游词》中,也说卓筒井是当地的发明:“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憨厚结实的汉子名叫卓筒,穿着大红裤叉在地里赤脚插秧,他边插秧边好奇地看着田里冒出的气泡,一脸迷惘状,坐在田埂上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在秧田中挖出了出盐卤的井,因而以卓筒的个人名义名命名为:卓筒井。

       大家又都从自贡盐业博物舘了解到: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所谓卓筒井工艺,说得直白点,就是人们在找到卤脉之后,先挖去表面泥土,用石块砌成井口,随后在井口搭起井架,在井架上设置一个滑轮,然后利用铤子一上一下的冲击力打井,在打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将竹筒插入井洞固定井壁,接着继续打井、下竹筒,直到卤水十分旺盛后才结束打井。最后把井架上悬挂的 ‘铤子’换成竹桶,将地下的卤水一桶一桶地提取出来。”
       而且
     “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卤水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
       因而
     “中国发明的卓筒井技术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和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所以纷纷争说:卓筒井的发明在自己生活的城市。

       笔者对上述地方为提升各自城市形象,努力挖掘历史文化的精神,除了表示赞赏外,也对其中一些说法持不同见解,分别表述于下:

       一、卓筒井之“卓”字不是文同的笔误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地名记〉中说:“井研方言竹、卓读音相同,相传文同在巡访井研时,误将用楠竹作井壁的筒井,记作筒井,此后便相沿下来。”
       笔者认为:此说站不住脚!
       按
       文同: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生活于1018-1079年间。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考取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今邛崃)、大邑、陵州(今仁寿)、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世人称:文湖州。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与苏轼是表兄弟。曾校《新唐书》,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尤其擅长观竹、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文同。
       这样一个堪称大家,并且画竹前必先观竹,做到“成竹在胸”后再动笔的“墨竹大师”,怎么可能竹、卓不分,将“竹筒井”误作“卓筒井”贻笑大方呢?
       在《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文中,文同准确无误地记载:“始因土人凿地植,为之:筒井。”说明也说四川方言的文同,是分清楚了“竹”与“卓”的字形、字意,读音,并且区别应用对了的。现代人不能凭猜想而小觑文同,随便说文同将“竹筒井误作卓筒井”了!

       二、北宋井研人只是应用而非首创卓筒井工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引用陵州知州文同的《丹渊集》片段后,虽然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但是,并未肯定卓筒井就是井研人的首創!而是说:“在北宋年间,井研当地人已经掌握了卓筒井掘盐之法。”
       然而网络上却有一文标题直截了当:《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发源地是井研!》
       文章开头说:“提起卓筒井,人们首先会想到遂宁市的大英县。因为在当地,至今还保留着41口井灶遗址,分布方圆6平方公里,2006年,大英卓筒井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接着却说:“其实,大英县并非卓筒井的发源地。相关文献清楚地载明,首先发明并广泛地运用卓筒井工艺取卤制盐者,不是大英人,而是井研人。”
       该文作者仍然引用文同《丹渊集》中〈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作结论,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
       〈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见本文第3小段

       该文作者还分别摘引苏轼的《蜀盐说》和《东坡志林》中句子,进行断章取义、去尾掐头后拼接成以下句式: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音环)刃凿,如碗(应是盆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无人不知”。
       乍一看,似天衣无缝。
       但是《东坡志林》原文开宗明义说的是: “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筒式盐井)。(方法是)用圜刃(圆形刀钻)凿山如盆大,深数十丈,(再)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用公、母隼茆扣接)为井,以隔横入淡水(用巨竹筒隔断地下水的浸入),则咸水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比巨竹作井壁小一些的竹筒)出入井中为桶,(此桶)无底而窍(开孔)其上,(底部)悬熟(牛)皮数寸(用直径数寸的熟牛皮做成活塞)出入水(盐卤)中,(当)气呼吸(冒过气泡后)而启(起吊时),(牛皮便自动)闭之,一筒致水(可得盐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上述《东坡志林》清楚地记载:“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并且详细记载了筒井的制作工艺和效率。有时间、地点、发明人、情节四大要素。是目前研究卓筒井工艺唯一可靠、可信的文献。
       但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发源地是井研!》的作者,却有意将关键句子:“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删除,其用意不言而喻!

       三、邛崃卓筒井衰落原因
     《元史》载:宋代时“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元天历(1328-1330)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而输课于官。”
     《元史》又载: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
       综合是说:宋代时邛州那两口深数十丈、口大如盆的筒井,一口叫:金凤,另一口叫:芳池。宋末元初因数十年战乱而停产荒废,元世祖至元12年(1275),忽必烈下令撤销火井县,原火井县域复归临邛。
       元天历(1328-1330)初年,邛州因发生地震,震后有盐水涌溢,于是州民侯坤愿私自作什器煮盐。由于元代实行盐、铁国家专营,禁止个人开采,因而侯坤愿吃官司输课于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公开生产食盐,邛州卓筒井遂渐消失于桑陌之中,但在邛崃西部山区普遍留下带盐字,或者与盐文化相关的地名和遗迹。

       四、文同为“卓筒井”正名及理由
       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并没有说“邛州之民王鸾”首创自北宋仁宗庆历、皇佑(1041-1053)时期的第一口深井,究竟是竹筒井,还是卓筒井。只是简单地称其为:筒井。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文同任陵州知州时,当视查到“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僻陋,在昔为山中小邑,至今已谓要剧索治之处”的井研地方后,向宋神宗赵顼上了一道《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的奏章,请求朝庭在“昔为山中小邑”的井研单独设县,并选派京官担任井研县的知县。理由是:井研当地“盖自庆历(1041)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访闻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
       奏章表达三层意思:
       1、井研这个地方现今盐业很兴盛,但为“豪者”所把控,需选派能力强的知县加强管理。
       2、当地人普遍采用“凿地植竹为之”的“卓筒井”以取咸泉,炼出的盐产量大、质量好,是国家很好的税源之一。
       3、为卓筒井正名。
       文同在奏章中没有将“凿地植竹为之”的深井,简单地称为筒井、或者形象地称为竹筒井,而是为其正名曰:卓筒井。
可以理解为:文同为卓筒井正名,是以奏状的形式上奏宋神宗的。而且自有他的道理!
       按:
       北宋时期,邛州辖:临邛、火井、蒲江、大邑等七县。其中火井县地方在汉代属于临邛县,位于临邛县的西部,此地在东汉时期便开始利用天然气煮盐,故称为火井。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特地前往视察。
       由于临邛县西部地区天然气、盐、铁、煤等资源丰富,隋炀帝大业12年(616)特别从临邛县划出单独设火井县,历时668年后,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撤销,其区域复归临邛县。
       文同在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三十一岁考取进士后,首任邛州知州并连任两届,正是“邛州之民王鸾”于“庆历、皇佑(1041-1053)年间”凿出第一口深数十丈的筒井之际。
       而文同调任陵州知州的时间,是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即1071年。
       又:
       由于邛崃西部山区铜矿、铁矿、煤矿资源丰富,当秦始皇从上郡(河北)移民到四川时,冶铁世家的赵地卓氏特地选择邛崃落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期,卓王孙因冶铜、炼铁、铸钱而富比王侯。
       卓王孙为了提高冶炼效力,发明了利用水作动力的“水鞲鞴(音:勾背)法”鼓风技术,其机械原理和结构,宋代时应用到深井取盐卤,只是将水动力改为以人或牛作动力。
       所谓鞲鞴,即现代人说的活塞,古代应用到风箱上冶炼青铜。鞲鞴是指装在风箱两头的活动牛皮,在推、拉往复的运动中,前后牛皮巧妙地分别张合,起到关风和送风的作用,借以提高炉温。
       而卓王孙的革新创举,是将人作动力改为水动力,故称为:水鞲鞴法。亦称水排。后来,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人们便采用人排、马排、或牛排。但是无论什么排,都采用卓氏的水鞲鞴法机械原理。
       故在北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任邛州知州的文同,深谙“邛州之民王鸾”首创于庆历、皇佑(1041-1053)年间的筒井,其核心技术采用了卓氏水鞲鞴法的机械原理。故将以楠竹做井壁的筒井,为其正名曰:卓氏筒井。简称:卓筒井。
       因为在汉代,临邛县和蒲江县便有数十口盐井,所以,打深井不算难,难的是如何从深井中将盐卤提出地面——那便是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牛)皮数寸,出入(盐)水中,气呼吸(冒过气泡后)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而且)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的卓氏筒井之全面技术。
       毫无疑问,“邛州之民王鸾”使用“冲击式顿钻法”即“以圜刃凿山如盆大,深数十丈”的世界第一口深井首掘于邛崃!从此以后,卓筒井技术迅速推广普及到全国,而卓筒井故乡的邛崃,因宋末元初的战乱,数百年后趋于销声匿迹。
       但是
       据自贡盐业博物馆介绍:清乾隆元年(1736)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使用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

       五、邛崃还是利用石油最早的地方
       宋《太平寰宇记》载:临邛郡(注)的“火井(县)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是说:出产天然气的火井县,同时也出产液态的石油。当时临邛郡的人民,普遍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好像拿着点燃的蜡烛一样。
       以此分析:宋代时,临邛郡便出现了经营石油的行业。
       而宋《太平寰宇记》所载:“火井有水”,可理解为:火井县在宋代时便出现了油井。而“油井”的地名,曾经出现在清末民初的一道路碑上:“此路上起油井,下至木梯。”即今“油玉路” (油榨至玉溪河)首段。
       据调查,此“油井”在油榨场(唐代火井县治)边的火井河中,古人在冒石油的点位上,以石块砌成方形井壁与河水相隔,夏季洪水时淹没。1950年前后,村人仍取之装入竹筒,当作火把照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因改建黄鹤桥引水坝时毁没。
       而《民国邛崃县志》亦佐证了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油榨沱,唐时火井县旧志……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即油榨乡)之名,由此而来。”

       结束语:“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在邛崃
       油榨沱中自然冒出的油花,虽说让邛州人最早学会了使用石油。但那只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与,并非用打井的方式向地球深处索取的能源。
       然而,在卓筒井工艺推广过程中,在今乐山地区却打出了世界数口人工开凿的油井,虽然均属意外,但却是因为卓筒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才在偶然中产生了必然的结果。
       此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明“正德末年(1521前)嘉州(今乐山地区)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
       显然,这是西汉发明“水鞲鞴法”的临邛人卓王孙,和北宋发明“卓筒井”的“邛州之民王鸾”他们始料未及的,但是若授与他们同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者”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称号,那是却者不恭,受者无愧,当代邛崃人可当仁不让的!

       临邛郡注
       北宋时邛州改称:邛州临邛郡,设七县一监。七县即: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火井。一监即惠民监。(见1993版《邛崃县志》)
                                                                                                                           2019/7/5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网络的图住

080540am117izxfbitk152.jpg
2345_image_file_copy_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9.jpg
清乾隆元年(1736)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建的会舘,他们将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带到自贡,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5.jpg 竹筒井图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18.jpg 凿井和修井工貝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14.jpg 工人正在煮盐(浓缩盐卤)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19.jpg 丅字形杆,是用来将桶底牛皮顶开放盐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3.jpg 此《蜀盐说》删除了“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句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4.jpg 盐商与地主合作开发盐井契约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5.jpg 从卓筒井下提出的盐卤,通过管道分别输入各个盐灶煮盐。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28.jpg 凿井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30.jpg 盐场上林立的竹筒井架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05260951143029[1].jpg 盐工用卓氏水鞲鞴法的机械原理从深井内提取盐卤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