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集体资产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堪称农村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
2008年以来,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思路,郫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确实权、颁铁证”,坚持应确尽确,建立起农村产权“长久不变”的产权关系。至此,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在郫都区的农村悄然启幕。
2010年完成承包地、宅基地与农村房屋的确权颁证工作,2011年成立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中心,搭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2015年以来,郫都区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了23个相关政策文件,完成了土地入市57宗、总面积1463亩,成交总价款13.13亿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2.97亿元,初步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壮大、产业升级、乡村繁荣。2015年10月,在唐昌战旗村率先启动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建立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资源变成资本、村民变成股东,2018年郫都区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共清理集体资产25.86亿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9.7万人,组建176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郫都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农村资产,激活了一池春水,农村正发生着一场巨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参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路子。
记者 郭芯屹
严查家底,让“模糊账”变“明白账”
郫都区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区级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工作指导组指导各街道开展改革工作;街道、村、社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清产核资工作要求,对工作小组成员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培训,确保基层干部全面深刻了解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对群众则采取形式多样,用老百姓听得明白的语言、看的清楚的典型,解读好政策精神和工作要求,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清产核资工作。
郫都区坚持党建引领,严格按照“清查核实资产、明确产权归属、结果公示确认。”三个阶段,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进一步摸清集体家底,防止资产流失。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真正清了集体“家底”,亮了群众“心底”。
经查实,目前,郫都区有176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158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1604个。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25.86亿元(含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流动资产13.81亿元,固定资产7.96亿元,其他资产4.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42.89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32.42万亩。
量化折股,让资产变“资本”
将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股权设置原则上只设成员股不设置集体股,股权管理实行静态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赋予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以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权等权能。同时,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记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信息,出具股权证书予以确认。并且,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经营性资产开展股份合作,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
郫都区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可出资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管理公司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以产权为纽带利用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采取自主开发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出了农业农村的新面貌。改革迅速激活了沉寂的乡村,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旅游、文创、精品民宿等产业。结合新农村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建设,以及特色村的打造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乡村振兴战略绘新景,产权制度改革勇当先。党的十九大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郫都区将乘着十九大东风,克难攻坚,破浪前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勇闯新路、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