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包子与狗
桑泡事件发生的季节正好是小春作物即将成熟的季节。
豌翘子(野豌豆)——一种充满乐趣的野草即将成熟。选取饱满的豆荚,却不能过于成熟,从头端掐去一截,拨开豆荚,将里面的果实悉数去掉,头朝里放到嘴里便可以吹出清脆的“呜呜”声,再配以不同的手势包住嘴巴,便会发出各种好听的声音。
我们便会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翻找,挑选品相完美的豆荚,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的吹着跑着,直到吹得腮帮子发疼发痛。也算是丰收协奏曲啦!
此时,山间会传来“快黄快割”、“播谷播谷”的鸟鸣声,这便是布谷鸟,也叫四声杜鹃。老人们说这是吉祥鸟,预示着丰收。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豌豆、胡豆。连茎带叶全珠割回来。选耀阳的大晴天,在院坝里反复翻晒。吃罢午饭,豆角已经晒得裂开了。连枷反复地打,豆子悉数蹦落,用扬叉将豆草翻过来再打几次,直到豆子全部蹦落。然后,筛子,风车齐上阵,不久豆子就装满了口袋。
打连枷确实是一件看上去非常好玩的事情,趁着大人们翻豆草的间隙,小孩子们总会好奇地玩上几把,却总是不能玩转它,甚至会反弹打到自己的脸,却害怕挨打,忍住不哭。
在耕地不太裕足的山区,口粮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收成中还必须上缴一部分公粮。因此相比于豌豆胡豆,大人们更看重的是小麦的收成。
布谷鸟叫得越来越欢,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便到了小麦收割的季节。
起先,老农们带着垫席和连枷直接在地里就可以将小麦脱粒,收回麦粒。
后来为了提高玉米和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提高耕地单产,推广了预留行技术。将小麦和玉米间种,收割小麦时再也没有能够脱粒的地方了。
所以只有将麦穗割回家再集中脱粒,也因为把麦穗集中起来,终于可以利用脱粒机快速地将小麦脱粒。
趁着接连几天的大太阳的天气,将小麦晒干,再送到磨坊磨出面粉。
小麦收后,插秧之前,总有几天阴雨连绵的日子。父辈本常说,下雨天本来是打牙祭的日子。也是插秧前难得的农闲时光,新磨出的面粉是需要祭拜灶神爷的,以求保佑一家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这日,天下起了小雨,照例是不需要下地干活的。一大早二蛋母亲,从米面柜子里翻出上次做包子留下的酵母饼,用温水泡开以备和面之用。
二蛋起床后,看到盆子里尚未泡开的酵母饼,好奇地问,“妈,你把这馍馍泡稀做啥子?”母亲回答:“吃晌午(午饭的意思)你就晓得了,今天下雨可不能去雨坝里耍!衣服弄湿了,老子可不管!”二蛋,悻悻而去。
二蛋原准备去找几个玩伴一起玩耍,走出屋门也不见有小孩子出没,只好无聊待在屋里。
吃罢早饭,洗刷完毕后。母亲端来一盆面粉,将泡好的酵母倒在盆里,再加一些热水,稍微搅和后放到锅里,再灶孔里添一点干松针,保持适合的温度,以便面粉更好地发酵。
母亲又从灶门前的火塘上方取下一块熏好的腊肉,一定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样做出来的腊肉豇豆馅的包子才最为美味。
二蛋家是烧的柴火,柴火烧肉并不方便,就去去烧煤炉子的邻居家,将肉皮烧好,回到家里在反复地用热水洗干净。
尚未出嫁的小姑已经按照母亲的安排,冒着小雨,戴着斗篷。摘回来一背篓新鲜豇豆,顺便由拔了一把小葱。
洗豇豆、择豇豆、切肉、剁馅、和面,炒馅,姑嫂俩好一阵忙碌。和好的面团,拌好的肉馅就搬到了饭桌上。婆婆也来帮忙,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不少的包子。手巧的婆婆还用刀工切出了两只斑鸠,不说栩栩如生,倒是有几分形似。
父亲厨艺不佳,只好自告奋勇,“我去爨火,先熬好稀饭。”
充满好奇的二蛋,也觉得这面团很是好玩,柔软可以捏出自己想要形状。站在桌边不时地问,“这是啥子?”“那是什么?”“这个好不好吃?”“那个怎么弄的?”几个大人好不耐烦。
唯有小姑看出了二蛋的心思,“来,幺幺给你揪一坨,各人拿去耍。”说完这话二蛋伸手就要去面团上揪。母亲反应迅速,“你看你那五爪,都成乌爪了,赶快去给老子把手洗了!”
平时不爱洗手的二蛋,蹦蹦跳跳,欢乐的打水洗手,在蹦蹦跳跳的回来,摊开手板,“妈,你看这下可以了吧!”“你把手给我翻过来,我看看”。显然二蛋心急,只是洗了手板,并没有洗到手背。又只好再去洗一次。
再回来时,小姑给二蛋揪了一小坨,二蛋觉得不够,伸手又揪了一坨。便有模有样的包起包子来,看着大人飞快的捏好面皮,包好包子。而自己连面皮都不能捏好,不大会功夫就放弃了挣扎,自顾自的玩耍起来。一会儿搓成一条,“你们看,我弄的蛇”,一会儿又揉成一个圆团,“你们看,我弄的鸟蛋”,一会儿再盘城一个小圈,一会儿再捏一个三角,不亦乐乎。玩得越久,这团面也就越来越黑,最后还是失去了兴趣。
包子上蒸笼,蒸笼上汽,再过上没有二蛋的打扰,大人很快就把包子包完了。
父亲把稀饭也熬好了。
二十分钟,包子就快蒸好了,打开蒸笼,用手拍一拍听听声响,便可以判断是否熟透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二蛋又不停的追问,“幺幺,你看蒸笼已经上汽了”“婆婆,我都闻到包子的香味了”“我感觉都焦了”,终于包子还是熟了。
第一笼包子出锅,最先应当享用的是灶神爷。二蛋家的灶神爷并没有塑像,还是打灶时贴在墙上的画像,早已不见了踪影。祭拜灶神爷的工作有祖母完成,不需要沐浴更衣,至少需要把手脸干净。找来两个碗并排着放在早头上,从蒸笼里取出两个包子放到碗里,再上一炷香。上香时祖母会虔诚地念念有词,大致是保佑全家衣食无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上完香后,必须给灶神爷留下想用的空间,所有的人都必须离开灶屋,等灶神爷享用完毕后,才可以再一次进入灶屋。
这时候小孩子是不能乱讲话的,事先大人们就有所交代。
得到祖母的同意,二蛋迫不及待地冲进灶屋,踮起脚来却够不到蒸笼盖,小姑笑着说,“看你那猴急的样子,来给你一个”。刚出锅的不可直接吃的,这是猴急的二蛋在烫到嘴巴后得到的结论。
等到第二蒸笼摆好后,第一笼的包子就可以开始下口了,二蛋觉得,今天吃包子免不了要炫耀一番,拿着包子就出了家门。
大人却不太乐意,这一张扬炫耀,免不了引来来几个望嘴的孩子,要不给这些孩子吧,显得小气且不尽人意,要是给吧,这第一蒸笼就剩不了些许了。
二蛋可管不了这么多,高兴地坐在自家门前的石条长凳上,吱吱有味的吃了起来。却不被小孩子们看见,看来这一回炫耀是落空了。不甘心的二蛋返回厨房再取一个更大的包子,等二蛋再次走出屋门时,只见小海家的大黄狗正津津有味的舔食二蛋掉在地上的包子渣。
小海家的这只大黄狗,倒是很温顺,算得上二蛋的半个玩伴了,并不像四叔家的大黄狗那般凶恶。二蛋推开它,想继续坐在石条凳上炫耀着享用那美味的腊肉豇豆馅包子。
然而时间万事,可以否极泰来,也可乐极生悲。不料包子却一不小心掉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反应机灵的大黄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已经将包子衔在了口里。
委屈的二蛋准备狗嘴里夺食,护食的大黄却一改往日温顺的样子,露出了狰狞的表情。再想起被狗咬的海哥这可被吓坏了二蛋。
“哇~~~哇~~”二蛋放声哭了起来。这一声哭,倒是把大黄狗搞蒙圈了,衔着刨子不知所措。
小姑听到哭声,“糟了!”迅速的跑到门口。“怎么了?哭啥子?”
“呜……黄狗子把我的馍馍抢了!”
看到大人来了,回过神的大黄狗,衔着包子一溜烟地跑了。
“那有什么哭的,幺幺再给你拿一个就是!”
接下来就是一句会伴随着二蛋整个童年的名言,也是村子里常用的笑柄。
“不,我要狗嘴吧里那一个!”
“狗吃了就是脏的,怎么还能吃?”
“不,我要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继续哭。
“狗都跑没见了,哪里去给你弄!”
“不,我就要狗嘴吧里那一个!”
小姑尤其尴尬,不知如何收场。
小海的母亲,大黄狗的女主人,以为自家的黄狗咬了小孩子,闻讯赶来。见这场景也是哭笑不得。
“不哭了,明天三妈也给你蒸馍馍!三妈给你赔起!”
“不,我要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还在哭。
“给老子,哭啥子?”母亲赶来。
“哪里嘛,黄狗子把他的馍馍抢走了,他幺幺说给他拿一个,他不干,他就要狗嘴吧里那一个!哈哈……哈哈……”三妈解释道。
“我去给你拿一个!不准哭了!”母亲呵斥道!
“不,我要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还在哭。
“听话哈!今天我心情还不错!不要给我惹毛了!”母亲威胁道!
“不,我要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还在哭。
“再说一次!不要哭了!”母亲继续呵斥!
“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哭得更加厉害!
这下真的吧母亲激怒了,本来是祭灶神爷的日子,小孩子哇哇大哭总是不好的。你哭倒不要紧,要是祭灶神爷的包子被狗吃了,惹他老人家生气,影响了来年的收成可就不好了!
“老子今天要让你长记性才行!”说罢,母亲伸出右手夹住二蛋,几步走到院坝边的大路上,将二蛋人道路边。“你哭,你就在这里哭一天,你就在这里等黄狗子把包子还给你!”
“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提高了嗓门。
“pia!”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屁股上。
“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二蛋大声又叫了一句。
“那你就在这里等!”母亲转身离去。
“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我要吃狗嘴吧里那一个,……”哭声渐渐小去。
围观的人也都走了,受“慈母多败儿”的思想,母亲教训孩子,一般都不会有人劝说。
约莫自顾自的哭泣了十来分钟,见以无人关注,哭声渐渐的没有了。但又不愿意输了气势,就在细雨中蹲在路边在地上画起了画作,又弄得满手污泥。
这场景再一次被母亲看到。“给老子滚回来!”“偏不!”
“pia!”再挨一耳光。“哇!哇!哇!”又大声的哭将起来!
“老子才不管你!”母亲又扬长而去,母亲是下定了决心要让二蛋长长记性。浪费学费的气,还未曾消去。
“哇哇哇!”二蛋觉得委屈。
这时,伟哥放牛路过,看见小弟如此可怜,心生怜悯之心。
“蛋蛋,别哭了!伟哥抱你去干净处!”伟哥将二蛋抱到干净的屋檐下。免得再淋着细雨。
“我要去原来那里哭!”还没等伟哥反应过来!二蛋又冲到原来哭泣的地方!
这一幕正好被邻村的路过的以为大叔,看在眼里。从此,这位大叔每次看到二蛋都会问,“还去原来那里哭吗?”
伟哥再也不自讨没趣,放牛去了。
再后来二蛋也自觉没有趣味,也悄悄的回到屋里,生怕被母亲发现。
“以后还犟不犟了?”父亲笑着问,“淋雨安逸不安逸?饿了吧,来锅里还给你留了两个包子!”
二蛋高兴地接过包子,又一次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自此二蛋算是明白了一个歇后语——“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