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做“家校共育”
育仁 梦飞
不知为啥,今天的家校关系似乎很紧张: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好像越来越低;学校对家长也似乎越来越没办法;只要哪里出了一个关于学校或老师的负面新闻,跟帖谩骂的,煽风点火的,大多是那个学校的家长,他们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学校弄垮、把老师弄臭。前不久成都某校的的食品事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这所学校在四年以前的家校关系非常紧张:家校互防、互忿乃家常便饭,“校闹”也司空见惯。所谓“家校携手”、“家校共育”基本只停留在纸上。
后来经过大量座谈走访,我们慢慢知道家长并不是要刻意的为难学校和老师,而是他们心中有苦呀:
一苦自己在这个城市打拼不容易;二是怕自己的孩子接受不到这个城市优质的教育;三是觉得自己身份卑微,只有在“弱势”的学校、老师面前才能找到自己的话语权。
于是我们决定改变这所学校,改变我们的家长——当然首先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一、聆听他们的“诉”。
最初学校给老师做规定:凡是家长抱怨、牢骚、甚至谩骂,一概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我们甚至还为此做了一个已坚持了三年的活动,叫“聆听窗外声音。”就是每个月请一些家长专门走进教室,给孩子们讲自己在这个城市创业的那些艰辛故事。好多家长在讲台动情讲述,伤心处潸然泪下,孩子们无不动容。后来我们逐渐改变这个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请家长来教我们的孩子画画、手工、劳动等等。他们做的不亦乐乎,孩子们也学得有模有样。
我们发现,家长的“诉说”,成了最好的德育教材,家长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校外辅导员”。
二、校门口别样迎送
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任凭寒来暑往,我每天都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到校,与他们互致问候,彼此拥抱,快乐击掌。下午,我也会在门口与孩子们道别。慢慢的,家长每天在校门都要停留一会,看校长迎接孩子,给他拍照,还常常把我发到他们的朋友圈。
孩子们节日那天我也会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礼物:去年六一,我在门口与孩子们大摆pose照相,孩子们激动不已;今年六一我化成小丑,在门口迎接孩子。在校门口,不仅孩子们争先恐后与我合影,就连家长也要来“抢个镜、”“露个脸”。
看到学校做的这一切,家长们慢慢“规矩”了:只要有诉求,他们不再吵闹,就在门口“规矩”提出,当然我们也会立即为他们解决;还有的家长也在校门口现场施教于自己的孩子:要讲礼貌,给校长问好;快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别把手机带进学校······
三、同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同走红地毯,共育幸福人
实在讲,由于我们的家长全是进城务工朋友,他们和孩子最初都有些自卑,为了树立他们的信心,为他们找到“面子,”我们做了一件持续了四年的事,那就是“同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同走红地毯,共育幸福人”。具体做法是:学校每月都要在每个班评选六名学习、礼仪、劳动等榜样学生,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还增加了2名读书小明星。每个月的第一周星期一,这些榜样学生的家长都会来到学校,足有300多人。家长们先与全校师生参加升旗仪式,再听我给他们讲“校长故事。”“校长故事”也“别有用心”:我给大家讲“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成语故事——希望家家和谐,孩子幸福;讲“曾子杀猪、”“过庭之训”等历史典故——暗喻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
之后家长们便拉着自己的孩子的小手在50米长的红地毯上走过,全校师生都会给予掌声和喝彩。每次活动,我最喜欢看家长们脸上的幸福与激动,孩子们脸上的骄傲与荣光。去年我们四年级一个班主任老师给我讲:班上有个孩子很调皮,办法都用完了,就是没效果,家长也不大愿意配合。我给他出主意:想办法,给他评一次榜样。不久学校通知家长来学校走红毯那天早上,父子俩手拉手在红毯上走过,当父亲看到我站在红毯旁边为他们鼓掌时,他激动的拉着孩子给我深深的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看见老师无不动容,无不高兴。今天这个孩子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还有一个学生名叫朱师杰,他的一只脚有点问题,行走很不方便。现在五年级了,每天都是他爸爸拉着他来上学。一年级结束时,他在校门口给我说:校长,由于我孩子行走不方便,二年级时,他们的教室能不能就在楼下呢。我说行。四年过去了,为了这一个孩子,那间教室始终在一楼。我也经常叮嘱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多关注这个娃,力争让他不自卑,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我发现每次走红毯时,妈妈或爸爸拉着他的手,他走得虽然有些吃力,但是走得很坚强,很自信。
家长每次来校参加活动时,我都会到门口去迎接;走时他也会在门口送别。家长们纷纷问候:“校长好、”“校长辛苦了”不绝于耳。一次天空飘来一句“校长我爱你,”抬头一看,是个男的!
四、定期评选好家长
我们定期评选十名“感动育仁好家长。”学校也会为他们高调颁奖。往往都是孩子为自己的家长撰写颁奖词,孩子为自己的家长颁奖。每次颁奖,都有母子、母女或父子、父女相拥而泣。可以说,只有我知道,他们为啥哭,为啥泣。
有个孩子的父母“分手了,”继母对孩子也很好,可孩子就是不叫“妈”,继母很伤心,常给老师诉苦。上期学校在评选好家长时,这位母亲入选。颁奖那天,孩子读着自己写的颁奖词,期间几次哽咽,几次中断,当他把荣誉证书送到母亲面前时,娘俩相拥痛苦,彼此致歉:妈妈,我错了;儿子,妈妈也要向你检讨······
这下,学校又多了一个“铁杆家庭”,一家“忠实粉丝”,一位“校外辅导员”。
五、家园营造书香
两年前,学校提出“营造书香家园”计划,当时很多老师都反对。他们认为:我们的家长都是务工人员,起早贪黑,根本没时间去陪伴孩子读书;即使有时间,也不一定有那个觉悟。本着对孩子负责、对家长期待和信任的精神与愿望,学校依然坚持推进。
于是通知家长:每周三全校统一一道作业,就是家长陪伴孩子读书,写随笔。而且要求家长把视频或照片传到班级群。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多家长在第一天就开始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一个月下来,几乎所有的家长每周三都能按时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随笔了,班级群里飘出的全是浓浓的书香。
从视频里,我们看到一间简陋的房子,一张矮小的凳子,爸爸抱着自己的孩子,手指书页,父子齐声逐句朗读;我们看到一位父亲,一个女儿,两人一个在桌的这边,一个在桌的那边,各自写着自己的随笔,之后,在读给对方听;我们看到一位身穿工服,头发蓬松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毫不服输的高声朗诵《草房子》中的片段,“标准”的“四川麻辣普通话”让人想笑,视频内的儿子没笑,听得很投入,视频外的我们也没笑,听得想流泪;一位年轻的妈妈轻声漫语的给自己的孩子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西边的一片云彩,”她的声音就像西边的云彩,辽远而美丽。
·····
就是这样,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家长越来越优秀,当然孩子们也原来越幸福,越来越自信;报读我们学校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四年前,全校900多人,现在已经1600人。
现在,学校的家长对学校对老师敬畏有加,对学校安排的任何事情都积极配合,家校之间有了高度信任和默契,很多的家长与我们的老师成了好兄弟、好姐妹、好朋友。每届学生毕业时,或家长、或学生都会给学校、给我要么送上一面锦旗、要么送上一个奖杯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敬意。
由于有了家校的共同努力,彼此支持和配合,我们学校取得了不少成绩:
连年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国学经典展示活动,我们年年参加:学校和学生都分别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
连年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诵经典 写经典”活动,我们的学生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
连年区教育局举办的艺术节,我们的舞蹈、美术作品获得过金奖、银奖、一等奖、二等奖。
我们接连两年参加了全国全民健身操舞蹈大赛、四川省健美操公开赛,都获得了一、二等奖的成绩。
文化考试成绩也很理想,中考成绩也很亮眼:民工子女学校的娃居然也能考进成都四、七、九中。
7月11日我接受了成都电视台的专访,专谈“家校共育”。
主持人最后问:您认为,您们学校越来越好的法宝是什么?
我说:一个班级优秀与否,除了教师本身,还要看家长;一所学校优秀与否,除了学校努力程度,家长群体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的学校真的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努力、家长优秀:要想改变学校,先要改变学生;改变学生,先得改变家长——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