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工作在一个能装下梦想的书包里
在一个授之以渔的项目上
在一个努力坚守的异乡人心中
01
跨越490公里的书包和校服
为进一步深化成都市郫都区对口帮扶甘孜州道孚县工作,7月15日,郫都区融媒体中心慰问队一行深入道孚,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龙灯草原,为龙灯乡中心校的孩子们送去来自郫都的暖心关怀。
草原辽阔,爱心满溢。郫都区融媒体中心慰问队与龙灯中心校师生深入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未来理想和生活所需。
龙灯中心校虽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但校风纯正,学生们都渴望读书,热爱学习。
随即,郫都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刁小蓉代表郫都区爱心企业家成都华维印刷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晋忠、爱心人士张涵梓一家为龙灯中心校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学生校服287套,学生书包289个,让这里的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道孚县教育和体育局挂职教师王强表示,慰问队的到来,体现了郫都各界对龙灯中心校乃至道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这必将激发全体师生积极教育、学习的热情和向更好目标努力的激情,书写道孚更美好的新篇章。
02
把农家乐从郫都开到道孚
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是郫都区重点援建的道孚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村子,一路都是原汁原味的藏式建筑,房前屋后却是透露着郫都风味的川西园林景观。穿过“郫都道孚同心桥”,就能看到慕名已久的“一家亲藏家乐”,一家融入了藏区特色又以郫都模式运营的农家乐。
藏家乐中,游客们在树荫下喝茶聊天,感受来自麦粒山的豪迈壮阔,饭点可随意选择正宗的藏餐或川菜。
沟尔普村支部书记所郎扎西向大家介绍:“这是由咱们郫都区的援藏干部为村里引进的旅游配套项目,2017年开始运营至今,为村里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所郎扎西还介绍,在郫都区援藏干部的指导下,沟尔普村流转土地300亩,整合41个贫困村产业扶持资金入股1500万元,采用“公司+园区+贫困村+基金”模式,建设冬暖式有机蔬菜大棚50个,为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和产业红利。
“一家亲藏家乐”的成功让道孚县和郫都区援藏干部看到乡村振兴的新出路。
挂职于道孚县担任副县长的陈小霞领着郫都区融媒体中心慰问队一行,来到村子一处在建工地旁介绍,这是根据“一家亲藏家乐”模式打造的本土藏家乐,由政府拨款80万元,在全村征集10户居民利用自己的房屋加以改造的,建成后将全权交由村民负责运营。
不仅如此,郫都援藏干部还以“一山(麦粒山),二湖(奶子湖、野生湖),三村落(沟尔普村、特尔瓦村、功龙村)”打造乡村振兴旅游环线,在沟尔普村投资100万建设“麦粒营地”,吸引更多游客留在这里休闲露营,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基地建设,真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03
异乡人在道孚的故事
一路同行的还有从郫都区来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任驰,他2018年10月5日入道孚参加援建,这时他才刚刚结婚5天。
“一来就要两年,当时也纠结了很久,但在妻子的鼓励下我还是来到了这里,希望能帮助这里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任驰只是郫都驻道孚援藏干部中的一个缩影,他们克服海拔、语言等问题,默默坚守他乡,为道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郫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兰卓2018年7月被派任到道孚县麻孜乡吾斯尼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初来乍到,兰卓完全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他吃不下、睡不好,免疫力急剧下降,不久就因急性支气管炎而住进医院,连输6天液都不见好转。当时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阶段,他选择一定要坚持到脱贫攻坚检查组验收结束后才肯请假,因为这样才能对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度不会拖后腿,就这样病情一直拖了半个月。
经过一段时间的驻村走访,兰卓得知了其所在的吾斯尼村呷亚组的村民因为缺少耕作道,无法完成春耕,他便积极向援藏队汇报,并参与实地考察和测量。经过13天,一条5公里长的通往呷亚组的机耕道就全部修建完成了,拖拉机能直接开到了村民家的地里,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最大限度的连接区域内所有的耕地,村民们终于在在春耕前完成了播种。
郫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兰卓表示,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只有掌握村情和困难群众的意愿,才能掌握群众所急,解决群众的所需,真真正正的帮到点子上。
跨越490公里路
克服最高5820米海拔
忍受与家人的长期异地生活
种种艰苦背后
是那血脉相亲的同心桥
你中有我的藏家乐
丰收满载的耕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