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成都科技会堂5楼报告厅里却是凉风习习。9名从初一到高二孩子,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用刚刚学会的手语在为到场的所有人表演“感恩的心”的合唱;现场近百人,静静无声专注观看着。
这是一群特殊的表演者,或青涩、或生硬,但是,都极其认真、非常虔诚;他们分别来自四川的凉山、雅安、眉山、巴中等地市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我省贫困尘肺病农民家庭子女的代表。一周前,被选中参加“为‘七’加油”——尘肺病农民家庭子女走进城市体验计划。 “为‘七’加油”,是一个已经开展了三年的公益性活动。它是一个针对尘肺病农民家庭子女的“救心”计划。主办者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救助全省尘肺病农民8年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家庭的孩子除了贫困就是自卑。为了让这些孩子重拾自信,科新会2017年开始每年遴选一些孩子到成都,通过一周不同主题的活动,让他们参观学校、工厂、实验室、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等,通过不同的主题用体验的方式,在孩子的内心埋下自信、希望和梦想的种子,然后持续跟踪,一对一帮扶,希望可以在他们内心播下梦想,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活动三年来,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企业、媒体的关注。成都医学院实验室的老师放弃休息,打开实验室,可口可乐公司开放车间,不少爱心人士慷慨解囊,通用航空打开机舱,科技馆、博物馆、救灾教育馆免费讲解,家长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来参加志愿服务…… 在现场,一位来自普华永道的吴姓志愿者告诉记者,普华永道的志愿者每年都参与这一计划,争当“七”老师。去年,她还因为志愿服务成绩突出,获得1000元奖励,她把这笔奖金捐给这次活动;今年的10个“七”老师名额在公司内部“一抢而光”。记者在现场听到一位谢姓捐赠者,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及家人的成长经历,对这些孩子说“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你们今天的努力,一定会为自己换来美好的明天”;一位持续7年收到科新会助学基金帮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含泪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表示为了感恩于回报,选择了去泸定县偏远乡镇当“选调生”的决心;一批成都七中的在校学生现场嘘嘘不已,决心珍惜当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现场一位忙忙碌碌的阿姨噙满泪水地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不作秀的公益活动,以后我每年都要来”……成都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李仲强也为现场的浓浓爱心感动,连连说“感恩、感动、感谢……”表示一定会持续支持这类“救心慈善”。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是市科协下属的社团组织。长期以来以传播科学、参与公益为己任。八年来,携手乐山、泸州、宜宾、凉山、巴中、叙永等各地志愿者团队开展大爱清尘项目,在全省累计帮助600多名尘肺患者获得600多万元的医疗救助,制氧机400多台,助学人次800人次;爱心包裹5000多个;科新会方成助学600多人次;进高校、城乡社区,发放尘肺病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科普资料、艾滋病预防等科普资料8万份,线下参与志愿者2万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