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半年时间,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就会背着发电机和电影放映器材,来到晒坝里放一场坝坝电影。下午太阳快落山时,只要听到晒坝里传出汽油发电机突突突的发电声,生产队的社员们就知道晒坝里要放电影了。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影片资源稀缺的年代里,对全国普通老百姓统一发行和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革命样板戏之类。不管影片重复放了多少遍,人们都不以为然。凡是放电影,大家马上就会以“击鼓传花”的形式一传十,十传百。听到晚上有地方在放电影,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无论山高路远大伙儿相邀结伴,不约而同地摸黑提着马灯、打着竹筒煤油(柴油)火把、燃着谷草把把,有钱人家里的唯一家电——手电筒这时也派上了用场,他们向着同一个地方走去。远山近沟随处可以听到大呼小唤的声音,山梁上、山沟里飘移的星星点点从四面八方陆续聚集到这晒坝里来。生产队的社员们都很热情好客,没有谁通知谁,大家好像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集体劳动收工后吃晚饭前,各家各户早早地把自己家里可以坐人的长板凳、短板凳和高板凳、矮板凳还有农村中最适用的“沙发”----草墩,一齐搬到晒坝里一字排开,准备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 到了黄昏的时候,放映员在有条不紊地布置放映器材、指挥主动前来帮忙的社员们用竹竿支撑白布黑边的档子(银幕)。电影放映前,高挂在档子旁边那扩音器里的歌曲声,档子上幻灯片里漫画和革命口号的宣传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情侣们的窃窃私语声,大人们男男女女相互认识或是亲朋好友的招呼声,还有孩童们在晒坝里相互追逐的打闹声交织在一起。大山深处寂静的山乡只要放电影,这时的晒坝就像在过一场盛大的节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