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远道而来祝福新人和吃喜酒的亲朋好友陆续来到新郎家。在农村的大院子里,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忙着在各家各户借桌子、板凳,在新郎家的地坝里搭桌子、摆板凳,老人们在互致问候,未婚男女在窃窃私议、评头品足,孩童们在人丛中间嘻闹。一对恋人今天终将修成正果,一场简朴的婚礼即将开始,一对新人即将隆重登场,一次坝坝宴即将开席。看到时间差不多了,来到现场的人们纷纷涌向正堂屋。临近正午,时辰已到。正堂屋里一个老司仪站在主宾席前拖着嗓门大声宣布:婚礼开始。那时候,迎亲嫁娶不准敲锣打鼓吹唢呐,也没有录音机和现代音响设备播放喜庆的音乐,只能用燃放土火炮的爆炸声来烘托热闹气氛。老司仪用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拖声吖气、按部就班地说了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四洋八句和祝福词后,才正式请出新郎、新娘入场。新郎扭捏地牵着头上盖着红盖头、身上穿着大红袄、脚上穿着新布鞋、看不到脸的新娘入场,这个时候婚礼仪式达到高潮。经过老司仪对新郎新娘有问必答的程序和新娘的自我介绍后,老司仪才慎重宣布:一拜毛主席(当时禁止拜天地、拜高堂,所有人家的列祖列宗都被请下神龛,神龛里挂的是毛主席像),二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最后再拜各位亲朋好友,拜到哪位亲朋好友时,亲朋好友就要从紧巴巴的荷包里掏出预先准备好的一角、两角钱来送给新郎新娘;几个程序走完,表示新娘已经正式成为新郎的家庭成员之一;最后的一个程序才是宣布新郎牵着新娘入洞房。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一番热闹之后,老司仪宣布新婚酒宴开席。 今天的人们出席过无数次在高档酒店(饭店)举行的五光十色、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和鸡鸭鱼肉以及各种美酒的婚宴,当年的婚宴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就来还原过去婚宴的模样。过去的婚宴绝大多数人家没有条件可以在酒店举办,况且那些年也没有可以摆下几十桌酒席的正规酒店。于是人们只好在空旷的露天场地搭桌子、摆板凳办酒席,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办“坝坝席”。一张四方桌加四条长板凳,八人围一桌,这是农村坐席的基本形式。在那生活物资拮据的年代,农村中没有多少人家可以拿出像样的食品来款待客人,就是办喜酒大都是千篇一律的十个干盘子、十个大碗菜再加上一大碗汤。既然是喜酒,当然要有酒,酒是人托人从公社供销社打回来数量有限的甘蔗粑粑酒或者是烂红苕干酒。有了酒再说菜,先说十个干盘子里装的是什么,装的是自产的葵花籽、花生、黑瓜子、苕麻杆、自制的米花糖和从供销社凭票证买回来的廉价糖果,还有自家腌制的、咸淡适宜、香甜可口的盐大蒜、榨菜、团葱和洋姜等咸菜。那时农村大厨们的刀功和做菜的功夫是非一日之寒就可以练成的,他们就地取材,用极为普通的农家蔬菜,用练就的“蒸、炸、煎、炒”百般功夫,可以做出花样翻新、以假乱真的菜肴。大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大展厨艺做出来的“丰盛”菜肴,在穿梭于桌与桌之间“打掌盘”人:“烧,菜来了!”的大声吆喝中悉数亮相。这些菜肴分别是:冬瓜做的红烧肉、膀砣子肉,茄子做的红烧鱼,这样的红烧鱼只闻鱼香不见鱼,还有茄子做的烧白肉,老南瓜做的粉蒸肉,红苕芡粉混合白萝卜丝做成的水滑肉;还搭上青菜、萝卜、魔芋和豌豆凉粉、苕凉粉、豆腐、米豆腐馍馍等配菜,中间一碗是盐菜垫底上面只有八片切得像A4纸那样薄的猪肉做的扣肉,谁多吃一片(八人一桌,每人一片),其他人则吃不到肉。最后上来的是不限量、喝完再添的一大土碗豌豆汤。尽管人们喝的是劣质白酒,且菜肴油份很少,客人们还是你敬他劝,推杯换盏,喝得酩酊大醉,吃得酣畅淋漓。现在的厨师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喜庆宴,人们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吃到这样的坝坝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