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金山才一朝
古代美
昨夜洪水飞南桥,
引发市民发牢骚。
翻开邛崃水利志,
水漫金山才一朝?
说明:
建国后,国家大兴水利,修水库,疏沟修渠,从根本上提高了抵抗洪灾的能力,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
水库平时放水,暴雨时蓄水,大大减轻了下游排洪的压力,改变了“易涨易退山溪水”的规律,让洪水为我所用。
随着碧水蓝天山青水秀工程的实施,抗旱防涝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畜伤亡的情况几乎降为零,因此,这些小洪水不必发牢骚,应该感到庆幸。
下面摘录《邛崃县水利电力志》相关内容让大家对比一下,知道今天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
1、邛崃洪水特征
流经邛崃县境的几条河流,均发源于山区,位于青衣江暴雨区边缘,汛期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峰高量大,洪流奔泻。水入平原后,因地势平坦,河流比降减小,且河道弯曲,常泛滥成灾。
据邛崃气象站记载:1959~1985年的27年中,出现一日100~200毫米的大暴雨,15年中有22次;连续三日250毫米的大暴雨,4年中有4次。南河邛崃水位站1954~1985年的32年记录中,南河岀现洪峰流量3000立方米/秒以上的大洪水8年,其中1980年6月29日为5500立方米/秒,加上测得漫滩流量630立方米/秒,共为6130立方米/秒。大邑新场水文站测得,出江出现洪峰流量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4年,其中1955年1840立方米/秒,大邑西门桥水文站测得斜江洪峰流量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有4年,其中975年达1820立方米/秒。
2、邛崃历史洪灾记载
邛崃县历史文献记录的较大洪灾,有以下各年:
清康熙元年(1662),免邛州被水灾额赋。
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邛崃“川南第一桥”毁于水。
民国3年(1914),永丰镇莲花坝沙洲约一千余亩,7月被南河洪水冲失, 形成新开河道。
民国6年(1917)六月初三起,大雨三昼夜,回龙场水及戏台,永丰场遭淹。水丰到蔡渡一带约4华里的田地,冲毁千余亩,沿河秧苗为淤泥覆没。
民国7年(1918)农历六月中旬暴雨,火井河洪水陡涨,油榨乡傅家坝百余亩稻田冲成乱石沟,沿河1500余亩农田洪水滚滚,修建百余年的元丰桥水毁两孔。白鹤乡仙人洞进水,沿河稻田淹没,双桥村冲毁稻田300多亩,40多户房屋毁于洪水。
民国16年(1927)6月,三和地区山洪暴发,水深5尺,三和场被淹;杨
坝淹没农田,水深六、七尺。
民国19年(1930)9月,连日暴雨,大水,稻谷大受损失。
民国22年(1933)6月22~24日,文井江和盐井溪连发大水,沿河农田碾磨水毁;九源桥下河边的房舍冲毁,抢救不及的少数老弱妇孺被洪流冲走下游张家坝捞起男尸2具、女尸1具。
民国23年(1934)6月23日,洪水横流,邛城进水。桑园李染房冲成正河。城西外鉴湖桥冲垮,桥东端的小溪沟冲成小西河。8月,邛崃4次大水沿河百数十里汪洋浩荡,灾情严重。观音乡的韩河坝冲成正流。(详见后附“民国23年邛崃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摘录)。
民国26年(1937),斜江河水陡涨 ,高一丈二尺。洪水特点是:速、猛、大,退水慢。冲毁沿河房屋174间,冲坏稻田497亩,重灾农户70余家。
民国27年(1938)7月25日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西、南河两岸水高2丈许,田园尽遭淹没。冲穿观音乡的裴河坝。
民国34年(1945)8月25~26日大雨,南河水涨数尺,雨量达605公厘,较往年增加5倍多。 民国35年(1946),出江流域自9月10日起三天三夜雨,平地起水二尺左右,淹没稻田,冲毁桥梁 民国36年(1947),三次大水:5月中句,大雨6昼夜,山洪暴发,洪水进城;6月18日午夜,天台山区暴雨,洪水陡涨,夹关两岸倾成泽国,夹关大桥。中桥都冲毁几洞,新桥全部水毁,淹死4人;8月13日、14日又降滂沱,城墙倒塌5处,禾稼冲毁 民国37年(1948)7月25日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西、南河两岸水高二丈余,河边庐舍、田园尽遭淹没,损失之巨,为数十年所未见。7月13日以前,接连几天倾盆大雨,蒲江河洪水暴涨,平坝区大部淹成水乡泽国。回龙场戏台上水深三尺,陈长发爬到戏台上的风簸箕上躲水,被冲走淹死;夏茂轩爬上屋脊呼救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