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854|评论: 23

七十年巨变,临邛古城今朝更靓丽 原载《今日邛崃》2019,9,4号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9-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讲述的是六七十年前临邛古城的形态,温故而知新, 只有了解过去,才知道今天临邛的巨大变化。
                                                  
           七十年巨变,临邛古城今朝更靓丽
                                                      杨辉祥   


    临邛古城是巴蜀的最早的四大古城,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筑临邛城。临邛的城墙那时候就有了。“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当时的城墙应该是木质的。汉末时公孙述(?―36年)改筑成了土城墙,但土城墙屡修屡垮,维护不易。到了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官员们利用本地松安桥一带出产的红砂石,用船经南河运进城,修成了内土外石结构的城墙。这与其它地方大多数是用火砖砌成的古城墙不太一样。临邛城墙略成龟形,周围长一千二百四十三丈,大约合九里七分,上面布雉堞三千七百个。老百姓说,邛州城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三。城墙内用土垒成,成斜坡,隔一段距离修有一些石梯,方便上下,城墙外用三尺长,一尺见方的红砂条石垂直包砌。从1521年起,临邛城的地理位置和形态就基本确定了,并且稳定了400多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古城的基本形态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那时候只是少年,还见过古城墙,城墙虽然破损,但城墙城楼大体尚存。在城墙外面十余米,有一条人工挖成的河流与城墙平行。河宽约6米,称濠。老百姓叫护城河。河上有桥,东西北门为平桥,南门桥为拱桥。护城河里的水,流速快,水流大,因此还建有水碾数处。现在的朱水碾街的地名来历,就是当时护城河上的一座碾子叫朱水碾。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城墙向内的土斜坡,已经开垦成农田了,种上庄稼和树木了。我们经常在护城河游泳,钓鱼,沿着城墙上溜达玩耍。城墙大部分走向都很平滑,但在西南角的一段,出现几个弯曲,几乎成为一个w形,护城河也与之不再平行。邛州城墙的这个地方,是面向南河西河合流的水经之处,出现这样弯弯曲曲的城墙,可能与防御洪水有关。但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
   临邛城墙如一只金色的项链,护城河如一圈碧绿的玉环,它们把古城临邛围护起来。几百年来,护佑着几万居民在古城内安宁地生活。
  古城西北方向的西河筑有一条人工堰,它叫文脉堰。它除了灌注护城河外,还通过墙洞引水进城,堰水进入城里后,又分流成很多条毛渠。它们或者穿过街巷,或者伴街而行,或者流过田地,或者隐入树林,时分时合。文脉堰水流经之处,出现很多星罗棋布,大大小小,波光粼粼的池塘。它们犹如镶在城里的一片片亮晶晶的镜子。
   池塘遍布全城,东南西北都有,随处可见。在我的印象中,老家小北街原张志和公馆内就有一个池塘,在公馆外二三十米处还有两处池塘,大小都在一亩左右。文脉主堰串起了三处比较大的池塘,它们的位置在现在的瓮亭公园,花园巷和文庙街。邛崃人称为一脉灌三池。我小时候还看到过文庙街的池塘,它叫泮池。因池塘如半月状,老百姓又叫月儿塘。我们经常在里面钓鱼。如今,花园巷和文庙街的池塘已经消失,只余瓮亭公园的池塘还在。这些池塘,其实是一些泉水凼,它们一直在向外冒泉水。丰水时,它们接受文脉堰的来水,枯水时,它们又向文脉堰补充水源。众多的泉凼和文脉堰一起,组成临邛城内稳定的供水系统,满足城内居民的用水和灌溉需求,维持古城的生存。
现在临邛城内,楼房紧挨楼房,很难见到一块空闲之地。但在过去。临邛城内是非常宽松的。城内林盘荒地到处都是,甚至在小南门还有一处坟场,是收殓遗骨的万人塚。里面还有一小塔,上有白骨塔字样。
  城内田地很多,阡陌纵横。民国县志说,只城中为街巷,四隅都是田地。文脉堰水入城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这些田地。在田地之间还散建着一些农舍。因为城里居民多,对蔬菜的需求大,所以田地种蔬菜的相对较多。一直到解放后的七八十年代,国家还把这些田地作为城市的蔬菜供应基地。邛崃人称为菜蔬农场。耕耘这些田地的人称为菜农,他们既不是城市居民,又不是农民,属于特殊居民群体,国家每年给于他们一定的口粮补贴,鼓励他们种植蔬菜。临邛城还出产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铁屎坝的葫豆。在成都非常有名。
  临邛古城以鼓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城门修建了街道。街巷大部分由互相紧靠的一个个大院形成,有点像现在的小区,一个紧挨一个。大院的名字一般以主人的姓打头,如张大院子,李大院子,或者杨家龙门子,陈家龙门子。大院龙门子面向街面,大院的后面和周围,往往是一大片农田。很多大院的主人,就是附近田地的所有者。   
  古临邛城内的商贸活动,很多是在以鼓楼为中心的周边的街巷进行,就是现在文君广场一带。那里是政府所在地,政府经常在这里发布告示。它同时也是邛崃经济活动中心。那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一街一市的交易市场,繁华热闹。如小北街的旧衣市场,炭市街的木炭柴火交易市场,棉花街的棉纺制品市场,高水井街的小手工业加工市场,大同街的畜禽市场,新牌坊街笆笆市卖竹制品的交易市场。一到逢三六九日子的赶场天,这些街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街巷里的茶铺子,小饭店,小酒馆密集。但在街巷的外面,又是阡陌纵横的农田。街旁有田,田中有街。在城墙包围的临邛城内,城市和田园互相交叉包容。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酒馆茶馆的旁边是芳草萋萋的堰塘,牧童们牵着牛在那里放牧。在城内城墙的土坡上有羊群在吃草,白鹭成群在秧田里觅食。傍晚时分,农民赤着脚,吆喝着牛,抗着犁耙经过东街回家,晚霞把他们长长的身影投射在商店铺板上。一到秋收季节,古城内四处传来拌桶声,稻谷的香气溢满全城。临邛古城,既是一座商贸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又像是一片充满牧歌风情的田园。
    在南街文脉巷内就有一座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坐北向南。大院四周栽有很多楠木和柑子树,郁郁葱葱。周围还有一大片水田。农忙时节,王家的人都要亲自使牛耙田,栽秧打谷。大院前后各有一个泉水大塘,泉水终年不竭,它们保证了附近田地浇灌用水。一到大旱之年,王家就用龙骨车,车水灌溉农田。泉水塘与大院东侧的文脉堰相通,平时溢出的泉水流入堰渠中,再流到不远的文庙前的泮池。王家大院的后人说,那时候,这一大片水田里,泉水大塘里,文脉堰里,鱼虾很多,经常有大批的水鸟飞临。他们也常常在塘渠里游泳,捉鱼虾。就是处在城中心南街的王家大院,周边完全是一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景象。
    临邛城墙为什么圈进这么多土地呢,为什么会在城里进行农耕呢?有人认为,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如果一旦城池被围困,靠城里的田地,也可以生产粮食,维持守城军民的生存。还有人认为,这是城市规划者的远见卓识,是为临邛的将来发展预留空间。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总是与田地连在一起,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古代城市化过程中,设计者也体现出这种亲近田园的意趣。
   街道组成城市。街道的多少与大小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据嘉庆志记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临邛古城,也称邛州城。城内共有街巷十七条,其中街道七条,巷子十条。它们是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兴贤街,善政街,学街,火神巷,水井巷,后街巷,塘口巷,书院巷,小西巷,天庆巷,三官巷,文脉巷,文君井巷。明显是巷多而街少。再经过四百多年的演变,到了民国时期的1922年,按照宁缃在《邛崃县志》中的记载,临邛城的街巷有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胡巷子,火巷子,炭市街,衙街,蜚虹巷,高水井街,南岳街,天庆街,里仁街,文脉巷,小北街,育才街,兴贤街,也是十七条街巷。与清嘉庆年间比较,数量没有变化,只是有些街更名了,有些由巷而成街,街多而巷少了。到了解放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虽然又增加了几条街,如大同街,人民路等。但临邛古城整体规模和格局变化不大。
     温故而知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晓变化。我们回眸千年临邛古城过去的历史情况,把它与现在临邛相比较,我们才会深深地感受到临邛古城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临邛古城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它翻天覆地的巨变超越了过去二千多年。
   七十年来,临邛古城变大了。原来的城市在古城墙以内,大约有3平方公里左右。如今临邛城市,东到天官桥,西至鹤林寺,北抵泉水河,南拢廻澜塔,大约有50平方公里,是原来古城面积的17倍。称为母亲河的南河原来是城外河,现在已经成为临邛城的城市内河了。
七十年来,临邛古城街巷道路大幅度增加了。按照《邛崃地名录》的2018年的版本记载统计,现在临邛街道和文君街道共有道路街巷218条,比民国时期的17条增加了200多条。街巷道路的宽度长度和绿化程度,民国时期的街巷与之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七十年来,临邛古城变高了。原来临邛古城民居,基本都是一层高的小青瓦房,最高的建筑是钟鼓楼,它高12米。邛崃人用“邛州有座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来形容其高。但现在的临邛城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数十米的建筑举目比比皆是。商会大厦和恒大大楼作为标志性高层建筑,十余里之外都能望见。
   七十年来,临邛古城变得更美了。在解放前,临邛古城只有瓮亭公园和文君井两个公园。现在临邛城内街头巷尾的大小花园遍布。宽阔的文君广场,长达十华里的滨河公园,一年四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树木葱笼。
   七十年来,作为天府南来第一州的临邛古城,不但城市规模扩大了,它在文化商贸交通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变化,也同样令人惊叹。
    1 958年,古城墙改建为公路,称围城公路,古城墙消失了。而临邛古城也跨越了古城墙的束缚,向外拓展。古城和新城,正在融合,很难看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了。临邛古城还在继续发生巨变。它的未来是要建设成为一个公园城市,成为成都市的西部中心城。临邛古城,正在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原载《今日邛崃》2019,9,4号                                                                                
100115almb6l65ipgm62lj.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01656bbrr2lirc4itbrbi.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04418rnftyl5zx5qgfxkg.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2851uqfx47548r45i4ou.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02922ykkusyquuxxjo4b1.jpg

发表于 2019-9-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临邛城墙西南角弯曲,几乎成为一个w形”的原因是:
      
原先在今64队以上,有一条古代修的“张公堰”,灌溉今黄坝村及以东田亩。明代新建临邛城时,利用“张公堰”作城西南护城河,从而形成临邛城西南角城墙弯曲的现象。
       同时明代人又新开一条文脉堰,引水至城西北角与“张公堰”合流,使之形成流向不同的护城河,一头流向东南,一头流向西南,分别围城半周后,从小南门处导入南桥以下的南河,应是古人的智慧。
     “张公堰”曾经冲毁成小西河,修复后位于小西河边,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在,下段在原自来水厂至啤酒厂一带,水质特别清凉,是七十年代邛崃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过去城内居民常将被面、床单、蚊帐等大件背到此处淘洗,西街一家染坊也时常在此淘洗布匹。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西郊工业区”时,“张公堰”下段被填塞,上段在本世纪初还在使用,现况不清楚。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9-5 11:43
我认为“临邛城墙西南角弯曲,几乎成为一个w形”的原因是:
       原先在今64队以上,有一条古代 ...

有道理

发表于 2019-9-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家乡邛崃市继续腾飞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各地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我老家邛崃也不例外,旧貌换新颜;70-80年代重庆经过成都回老家邛崃几乎是在东街入口汽车站下车,进城不会迷路。2001年5月回邛崃是乘重庆璧山到成都大巴车走成渝高速,后在邛崃新车站下车,因为变化太大下车后就蒙了,进城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怎么走,只能座出租车去目的地。后来虽然多次走过邛崃城,假如不是走在原来老街,把我放到新建设的邛崃街道或者新区,就会迷路了,足以说明邛崃变化之大。
邛崃的变化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邛崃与经济发达的区县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近几天我在网上查了邛崃市与我现居住地重庆市璧山区(县)经济对比看出,璧山区地域面积比邛崃小很多,但是璧山地区生产总值高出很多,以下数据来源网络。
邛崃市:全市幅员面积1384平方公里,2017年户籍总人口65.50万人。2018年,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8亿元。
重庆市璧山区下辖6个街道、9个镇,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为7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428.35亿元(2016年)
璧山区获得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纳税服务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卫生区等荣誉称号。

发表于 2019-9-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19-9-5 14:17
愿我家乡邛崃市继续腾飞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各地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我老家邛崃也不例外,旧貌换新 ...

一个邛崃游子对家乡的关注和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发表于 2019-9-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探讨临邛城西南角城墙弯曲的现象
       查清嘉庆《邛州志》记:“明嘉靖十九(1541)年,张公(张纪)堰西河以灌南亩。”而明宏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即己从东河引水为临邛城护城河水源,并命名文脉堰。
       故“临邛城西南角城墙弯曲的现象”还要进行探讨,抑或在“张公修堰”之前,这儿原本就有水道,张公只是将其进行疏浚维护?因为“西街凯同建筑工地”揭露出汉代至宋代时期,这儿也是一处进行“陶铸”的地方,陆游也有相关记述,必然有水源才可能进行生产、生活!

发表于 2019-9-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笔者调查《临邛古城的变迁》时,在今“君平广场”以北尚见一条渠水,当地人说这就是“张公堰”,现况不清楚。

发表于 2019-9-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古城墙,现在看得到城墙不伦不类,给人一种一眼就知道是假的的感觉

发表于 2019-9-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21932bmxi4xlvi4hjhxlg.jpg

120701hi97ryk77m7cleey.jpg
120701da1yg61g9s016112.jpg

120700zoqqrjhdh7gjh7rg.jpg

发表于 2019-9-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124807lm4t3narxcq4x37r.jpg
124807zag53awgkvyavlvg.jpg

125634tvs4n65t4zkfk5xx.jpg
130524rbxpz1xzxc4v2x6b.jpg

发表于 2019-9-6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1224hafmmkxzx6bjk66t.jpg


131224kimqg3ceriveouwq.jpg

民国邛崃城区图

发表于 2019-9-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地图好象不准。没有大同街。小北街的位置也没有对。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9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9-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邛崃是个好地方!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堰行舟 发表于 2019-9-6 15:34
拜读了!邛崃是个好地方!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发表于 2019-9-17 10: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