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传统剧目。由剧本可以看出它有歌唱,且以汉调的西皮(即舞台说明中的西皮摇板)和徽调的二黄为主,但与歌剧不同,它不是以歌唱为主,如节选的这一场萧恩父女的几段唱词就与念白结合在一起,交代了人物的生活境况,而后面巧遇李俊、倪荣,人物的交谈则以念白为主。细细读来,又可发现语言与话剧语言相比更显出较强的音乐性。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 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 “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 北唐山一带。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 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小女婿》, 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 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豫剧】 豫剧为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初年,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洛阳、也是河南的主 要剧种,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 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 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 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 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 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 《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 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 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 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 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 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昆曲】 昆剧又称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早在元末明初,已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一1567年)有太仓魏良甫等人,总结南北曲唱之艺术成就,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吸收海盐、弋阳、余姚诸声腔之长,创制了一种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新腔,世称“水磨腔”,是为昆曲之始。后,有昆山梁伯龙选用新腔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院纱记》,并搬演于舞台演出为时人所欢迎,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昆曲便迅速风行全国,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明末清初为昆曲全盛时期,曾独占我国戏曲鳌头近二百年之久。 昆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音乐清丽婉转,表演细腻,载歌载舞。几百年来,对我许多后起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素有“百戏之师”盛誉。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或汉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皮黄剧种,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流域、鄂南山区以及陕西、河南、湖南、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汉调演员余三胜等入京,加入徽班,汉调与徽调融合,形成京剧。对皮黄腔系诸剧种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汉剧脚色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各行有其独特的剧目,唱腔表演,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板式有慢西皮、中西皮、快西皮、西皮垛子、一字板、摇板、散板,反西皮,声调悲怆;二黄也称"上把",曲调柔和委婉,板式有慢三眼(包括马蹄调)、三眼垛子、二流(原板)以及导板、摇板、散板,反二黄最为苍凉。四平调,有节奏徐缓的三眼平板和行腔高亢的走马平板。 汉剧采用中州韵、湖广音和武汉一带的地方官话为舞台语言。汉剧曲牌分唢呐、笛子、丝弦三种,共有400余首。文场以胡琴、二胡、月琴、三弦为四大件,外有笛子、琵琶、唢呐等。武场有边鼓、大锣、小锣、钹,还夹用马锣"川打"颇具特色。 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形成了府河、襄河、荆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做"路子"。这四条路子在方言上略存差异,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互相竞争又彼此吸收,对汉剧的发展壮大起过积极的作用。 汉剧的传统剧目繁多,号称"八百出"。由于本戏失传较多,现仅存660多出,其中二黄戏约180多出,西皮戏330多出,二黄西皮兼唱的70多出,另有杂调小戏若干出。解放后,汉剧加工整理了百出传统剧目,其中《宇宙锋》、《二度梅》、《哭祖庙》、《审陶大》、《打花鼓》等获得高度评价,有的还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片。如今仍坚守汉剧阵地的一批老中青演员,正以崭新的面貌投身于汉剧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改革之中,相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汉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会再创辉煌!
【川剧】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 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 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 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这些剧目中除“荆、刘、 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 本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 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 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 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 则是按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 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 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后传入安徽,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说唱,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曾被称为“怀腔”。“怀腔”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黄梅戏大戏基本上是由小戏、折子戏发展起来的,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 本世纪50年代,安徽黄梅戏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同时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跻身于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与再创造的行列,丰富了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旋律更为优美,并加强了喜剧性和文学性,使黄梅戏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了升华。《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将黄梅戏清新淳朴的风格、委婉悠扬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传送给全国及海外观众,使上他们在美的欣赏中认识了黄梅戏,接受了黄梅戏。黄梅戏由此从乡村草台登上都市的大雅之堂,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新时期以来,黄梅戏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艺术探索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80年代至90年代初,先后创作出《风尘女画家》、《柯老二入党》、《无事生非》、《红楼梦》、《西施》等一批优秀剧目,同时也培养出以马兰、黄新德、韩再芬为代表的新一代表演艺术家。一大批精美的黄梅戏影视音像作品更是倾倒千千万万观众,黄梅戏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 近些年来,伴随着安徽经济飞速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蒸蒸日上。’98安徽黄梅戏艺术年再度掀起发展高潮,创作出《秋千架》、《徽州女人》、《啼笑因缘》、《风雨丽人行》、《柳暗花明》、《乾隆辨画》等新剧目,同时推出蒋建国、李文、余顺、周源源、赵媛媛、董如林、孙娟等众多优秀青年演员。1999年黄梅戏以集团军方式进京展演,再次以精湛的技艺和群体风貌征服观众,轰动京华,声震海内外,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为重塑安徽形象做出巨大贡献。 风雨历程二百年。迄今,黄梅戏已成为安徽省标志性文化形象和安徽人的骄傲。199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事业振兴发展纲要》,为黄梅戏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奠定了厚实基础。我们相信在《纲要》的指引下,黄梅戏艺术事业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并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 “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 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 京剧所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1938年, 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主要曲调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等,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表演比较真切细腻。 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追鱼》、《碧玉簪》、《情深》、柳毅 传书》、《打金枝》、《祥林嫂》、《西厢记》、《玉堂春》、《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著名 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