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式枚,男,(1853-1915)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祖籍广西贺州。
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官至正二品、从一品,担任过清史馆副总裁、清史稿总阅等职。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5年移居上海病逝。
清光绪六年(1880)于式枚中进士,以庶吉士人庶常馆,三年期满,御试,用为兵部主事。北洋大臣李鸿章慕于式枚之才,条陈调为北洋差遣。于式枚在北洋任职十余年,有关奉章文牍多出其手。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于式枚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授御史,升给事中。
光绪二十七年(1901)助奕、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于式枚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他在广东学政任上只有一年,但使两广学堂达六百三十六所,为两广近代史上教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后改提学使,于式枚力辞,乃受命总理广西铁路。
于式枚还委派广东候补知县钟祖良回贺县创办小学,开设师范学堂,是贺州开设师范之先导者。
1906年,于式枚改提学使,是广东首任提学使,于式枚在两广大力办学,居官均清正廉洁。
光绪三十三(1907)抉升为邮传部侍郎。
1907年,于式枚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前往德国。
于氏家族当时在营山声名显赫,但是于式枚本人却十分低调、谦逊。《营山县志》记载:于式枚生性耿介,宽和待人。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与于家宗祠仅一墙之隔。为争一墙之地,双方互不相让。于氏族人欲仗于式枚之力,以兴大讼。于式枚回书,并引“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于氏族人见于式枚无助讼之意而息讼,会馆诸姓为于式枚的豁然大度所感,亦罢争斗之念,双方言和,至今传为美谈。
有一年,于式枚回到家乡,于氏家族长辈、亲朋好友在位于县城会馆的于家宗祠设宴款待,并与他一起回到于家大院。到家后,官至正二品的于式枚坚持从小门而入,不走正门。家人十分不解,他却回答道,有长辈在,年轻人应低调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