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七十年走进新蓬安”系列报道(城建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蓬安城市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容颜”,过去低矮的平房、成片的农田、起伏的山丘逐渐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蓬安,犹如一颗绿色生态明珠,在嘉陵江身姿最最柔美的中段已经完成了一场华美蜕变。
新中国初期的蓬安,在人们的记忆中,就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城区小小的,街道窄窄的,色调灰灰的……这样的状况几乎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前,蓬安五星花园向南,几乎全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全县没有一幢5层以上的楼房,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更是一片空白。
退休老干部 曹昌和:原来的周口镇,只有下河街,红军街,新华街,这街只有3米宽的样子,石板街。现在啊,我那晚转路转到相如大道那里,突然一下找不到方向了。
市民 邓女士:我们蓬安本来变化就大,原来我们前几年带娃儿,原来这些地方全是一片山,都是开发出来,建成房子,高楼大厦。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蓬安首次启动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06年、2014年又先后进行了3次城市总规修编,由此勾画出城市发展的美好明天。随着城市规划的全面落实,城市发展的蓝图开始变现:建设路、东风大道、相如大道、安汉大道、凤凰大道、燕山大道等一条条城市干道不断刷新拉大城市的骨架,同时也用自己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蓬安城市快速发展的“脉动”与变迁。
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局原规划副主任 梅青伦:80年代,县城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东风大道,工商银行外,都是农田,现在县城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是过去的7倍。80年代,县城的人口啊,不足两万,现在达18万,是过去的9倍,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高楼、洋房、整个全县高品质小区达三四十个。80年代,全县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园,现在建成的大型公园就有4个,面积近万亩。
曾几何时,清溪河还是一条臭水沟,但随着我县凤凰新城的开发建设,沿河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30层,32层、33层,标志性建筑高度不断被刷新,颜值也不断被刷新,凤凰生态公园、一品天下、华联国际等更是成为蓬安的城市会客厅,成为市民休闲购物娱乐的乐园。
市民 奉海燕:这边都新开发的,我们都住到这边的,条件啊,娃娃读书啊,菜市这些啊都比较方便。
跟凤凰新城一样,近年来,我县抢抓融入南充主城区发展历史机遇,启动实施了《锦屏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相如故城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城市夜景规划》、《旅游环线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绿地专项规划》等十大专项规划编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推动蓬安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凤凰生态公园、龙角山休闲公园、滨江文化休闲公园、相如文化公园、百牛赞歌广场等一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一块块蓬勃的绿地连线成片,点缀、叠加、融汇成蓬安城市的绿色肌理。
与此同时,我县还大上快上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相如、河舒、锦屏三区同构,抱团发展,县城“一城三区两轴两带六心五组团”空间格局初显,蓬安这座山水园林精品小城开始在南西蓬一体化发展中脱颖而出,强势崛起。
市民 唐永超:这70年,蓬安的变化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一是速度快,二是工程大,第三个是解决了历史上没解决的问题,我相信,今后的蓬安比现在还要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实,今非昔比的城市骨架见证了蓬安城市的巨变,这不仅体现了城市量的扩张,更反映了蓬安城市质的改变。如今的蓬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民生活品质快速提升,蓬安城市在变大的同时,也在长高,还在变美,更在生态宜居方面让人对这座山水园林江城充满了依恋。
蓬安融媒记者:伍斌 陈思衡 编辑:小麦 责编:汪小妆 审核:郑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