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塔子山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记
邓四平/文图
距蓬安县城大约两公里外的地方有个塔子山村,村里有座远近闻名的塔子山,山似美女双乳,山因塔而得名,塔因山而传奇。如今,塔虽毁,而山犹在。
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上午,我专程去了一趟塔子山村。从相如镇嘉陵路一条岔道口进入,骑车行驶了一两里地,先是经过一个叫固州寨的地方。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多说几句。其实,固州寨在千年古县蓬安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在古时,这里因为山高路险,成为了古蓬州抵挡外敌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人在山顶筑寨,恃险而守。“一寨当关,固若金汤”,因此称其为固州寨。由此继续前行一两里地,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塔子山了。
据清道光年间的《蓬州志略》记载,塔子山上的塔子名叫青云塔。修建在山上的塔子,远远望去就如同一只饱蘸浓墨高高矗立的巨笔。塔内供奉有文昌神像,寓意文运一开,蓬州风气必畅,文脉悠远,将来必定人才济济。青云取其操觚染翰者,皆得以共登青云之义。
说是塔子山,其实山上早已无塔。远远望去,塔子山其实更像是一位千娇百媚婀娜多姿的睡美人,两座高高耸峙的山峰,令人浮想联翩遐想无穷。蓬安本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状如这样灵秀而奇特的山水可谓数不胜数。距此不远的嘉陵江畔的龙角山,山似龙角,峥嵘巍峨。据蓬安县志载,唐代画圣吴道子曾于此观嘉陵江作《锦绣嘉陵三百里图卷》,据传,吴道子当初作画的草稿就曾留在财神楼之中。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曾于此观嘉陵江,盛赞此地状似神奇天然太极图。蓬安小乐山里的巨型开口笑佛像,山即是佛,佛即是山。更有佛前群山连绵,更似巨型睡佛仰卧苍茫天地之间,令人啧啧称奇。被誉为“抗蒙八柱之一”的蓬安燕山寨,与合川钓鱼城等均曾在南宋时期有效地抵挡了入侵四川的蒙古铁骑,蒙哥大汗战死在合川钓鱼城下,让“上帝之鞭,为之折断”,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蓬安自古多奇山秀水,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上一路颠簸,费尽周折终于来到塔子山脚下,向家住山下的山民打听方才得知,塔子山上的塔子早已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之中。如今山上只剩下塔基依稀可见。在山民的指引之下,我找到了原清溪公社13大队一位名叫刘成群的80多岁的老太婆。老太婆说,她很小的时候就看见山上已经有塔子了,其实有两座宝塔,一座名叫尖塔子,有13层。另一座名叫断塔子,位于塔子山不远的另一座山上。尖塔子下面有2米多高的基座,每层塔里都供奉有菩萨、罗汉、金刚、护法等等神像,整个宝塔有20多米高,就像电影里的延安宝塔山上的宝塔一样雄壮巍峨,大老远就能看见。1968年,生产队里的会计杨代生从县里开会回来,指挥手下的两个人用炸药将塔子山上的宝塔炸掉了,动手炸塔的两个人第二年在下河洗澡时竟都不明不白地溺水身亡了。
辞别老太婆,我决定亲自登临塔子山一探究竟。山路坎坷崎岖,杂草丛生,灌木林立。上山几乎无路可寻,沿着山间依稀可辨的小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攀上山顶,山上依旧是灌木丛生,四处均是乱石。我仔细在灌木丛中进行搜寻,依稀可见塔基尚存,其余早已荡然无存。站立山巅,放眼望去,只见山下一望无际的嘉陵江水粼粼清波悠悠东去,惟有山间孤寂的苍松翠柏在冷冷的山风呼啸声中见证和述说着过往的岁月和远去的时光,身处山巅,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唐代才子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发出的一声愤慨的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怅然下山而去。路上偶遇一位名叫付天龙的当地山民,向他打听塔子山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他介绍道:据老年人代代相传,塔子山的修建其实是有来历的。传说,古时候,蓬安嘉陵江上有个叫牛毛漩的地方有一群金牛,一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专门跑到我们这个名叫小坝子的地方来偷吃庄稼,于是,我们的先人们便请鲁班大师在塔子山最显眼的山顶修建了宝塔,修建的宝塔就像一根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赶牛棒一样,金牛看见宝塔,以为是天神手执的赶牛棒,因为害怕挨打,从那以后,牛毛漩的金牛便再也不敢到塔子山一带来偷吃农人们的庄稼了。
说到这里,名叫付天龙的当地山民继续说道:其实除了塔子山顶的尖塔子以外,在原清溪公社七大队的山顶上还有一座断塔子,这个也是有来历的。传说,鲁班大师和他的徒弟当年打赌各修一座宝塔,以天亮时鸡啼为号,谁先建成宝塔谁就获胜。鲁班大师的徒弟于是偷偷地先在山上动工修建宝塔,修了很多时辰之后,偷偷一看,师傅居然还没动工,于是心中暗暗窃喜,自认为自己这次一定是赢定师傅了,于是便停下来睡大觉,待到即将天亮鸡啼之时,回头向塔子山上一看,只见师傅鲁班居然在塔子山顶上已经高高地修起了一座宝塔,而自己修建的宝塔却只修建起了一半,羞愧难当的徒弟于是情急之下慌忙拿起一个锅盖盖在宝塔之上作为塔顶,算是勉强完成任务,因此人称断塔子。
2013年3月23日记
附:
青云塔记
咸安自盘龙诸山蜿蜒而来,绵亘百余里至州治豁然开朗,长江为带,环山如星,拱极诚形胜之区也!
城南嘉陵江上旧有塔久废比年,屡议重修未果,甲午奉蓬州请于邑侯周公,公谓山之废塔为文风所关,不可无一文笔以为重镇,遂慨然从之。择绅士老成者董其事,伐土取石尼材鸠工因其遗址度其高下,其制高九层计七丈六尺三寸有奇上刻。
文昌尊像以镇之,是役也,兴工正月,落成七月,约费八百余缗。公颜其塔曰,青云取其操觚染翰者,皆得以共登青云之义。是日,祭神节,届处暑,祥云弥漫,一天灿烂,皆成五采环。而望之,觉四面江山草树历历,供我毫端,雄浑奇峭洵足,收全蓬形势为一州。底柱而壮万年之伟观,向来灵秀之蕴,一旦轩露阅月余,而秋闱登乡荐者,遂有唐昌恺、梁模、崔拱华三人。
国朝开科自公始也,然则文运一开风气必畅,将来之人才济济,蔚为国华正未有艾,而明使君保障之力,直与南山铁笔并寿不朽云。
(此文原载清道光县志《蓬州志略》)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15日。四川蓬安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蓬安全搜索、网上蓬安总编辑。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