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成都变化生态篇
生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环保措施扎实推进、污染治理成效日益彰显,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成就绿水青山。
从开荒种粮到退耕还林,从园林绿化到生态发展。
城区街头小巷、丘区山岭,逐渐绿意浸染,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绿意嬗变
从七十年前的一座公园,到今天的一座公园城市,改变的不仅仅是词语的顺序 1949年12月底成都解放后,始建于1911年的少城公园——这座成都乃至四川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公园”,在这一年获得新生,次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公园”。
从此,这座成都最老的公园开启了成都人“不急不躁、悠然闲适”的慢生活模式。
喝茶、聊天、晒太阳,下棋、娱乐、坝坝舞,夏天,这里的荷塘“菡萏轻舞”,秋天,这里的秋菊“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这座承包了成都人整个茶馆光阴的公园,到今天依然延续着这些功能。
70年后,随着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成都人开启了“新公园生活时代”,公园城市,成为了成都城市最亮丽的一张新IP。
湖畔边,夕阳下,漫步,休憩,鸟瞰新天府,宛在水中央;运动、嬉戏、欢乐跑,城市绿心,移步换景。
这是一座公园城市,“开门见山,推窗见绿”,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有着大美风光的生态“底色”。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正在成都徐徐展开。生活就在公园里,成都人民的美好期许变为了现实中的幸福体验。
站在远方,遥望成都城区,一个繁华、大气、蓬勃发展的城市让人赞叹不已,心生向往。城市里栋栋高层建筑宛如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婷婷玉立,妆点着城市,扮靓了城市的天际线。
青山伴绿水 建设宜居城
成都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