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文昌宫的兴衰
凡丁
概述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星、文昌星、文曲星、魁星、奎星,即北斗七星中斗形的四颗星,一说距离斗形顶端最远的一颗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原为“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曾居住梓潼郡七曲山。东晋宁康二年(374)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为梓潼神。
张育一身倡义举、劝进学,重礼仪、守德行,行善事、尽忠孝。并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警世宝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文昌劝学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医药上有《文昌千金方》、《医方辩难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宝录》等著述。
因而在东晋时期便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法,元仁宗在延佑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为文昌帝君,成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所建供奉文昌帝君的祠庙称为文昌宫,或者梓潼帝君祠。
旧时读书人求取功名,一是到圣庙拜谒孔圣人,二是要到文昌宫的魁星阁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魁星点斗、皇榜高中。正所谓“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关于临邛文昌宫
在隋代科举制兴起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因古临邛位于文化传播的丝绸之路要道上,故临邛文昌宫始建年代应当不晚于元明时期。
已知临邛文昌宫前后有三处,其中清以前的文昌宫在今西河以西的喻坎。
因为公元前236年秦惠文王时期所筑张若城,和西汉末年“导江(今称都江堰)卒正”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分别在今喻坎以南的西河两边。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之后,到明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方才“率民立栅御敌”。期间的“邛县”有四十年无城堡,故明代人将文昌宫建于当时丝绸之路邛崃首发处的喻坎,符合当时当代的实际情况,并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文昌宫的记载。
明弘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将临邛城市扩张东移后,喻坎处的文昌宮于乾隆十四年(1749)东迁至小南门的梓潼帝君祠,此梓潼帝君祠在唐代始建的学宫东边,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文昌宫迁建梓潼帝君祠后名为文昌宫。
原喻坎处的文昌宫因之更名为梓潼庵,并且保留下文昌殿,民间仍沿旧习称之为“文昌宫”至今。今存,有碑刻。
关于临邛学宫
临邛学宫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当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校)皆各立周、孔庙。”因此学宫又称孔庙、圣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尤以“文庙”之名为普遍。但是无论叫做什么庙,旧时皆指各府县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
关于古临邛的文昌文化
乾隆29年(1764)冬,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时,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改建成重檐歇山式戍楼,另在“城东南角(小南门)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题名‘聚奎(魁)’,匾曰:‘文笔擎天’”。说明至迟在乾隆29年(1764)便有文笔塔,并留下清人潘元音《渔唱庵》诗中:“文峰倒映满江霞”之句。
道光乙巳年(1825)四月,文笔塔因“塔顶欹斜”而重修,重修时将石塔改为砖塔,共同组成一幅文昌星相图形。
“文昌星相图形”依照北斗七星的分布于城中掘池,取名“七星凼”,象征北斗七星,再引䢺江水形成的文脉堰,从城西北角穿城灌入瓮亭公园内象征太阳的日字型红荷湖;象征南斗福禄寿三星(注)的城南文脉巷内之明代“杨伸花园池”;象征太阴的文庙前泮池——月池。又在“月池”旁建文昌宫和圣庙,还在小南门之上修建“聚魁楼”,文脉堰经过小南门水门后汇入南河,故在南河边的文笔山顶修建文风塔——文笔塔。
而以上设计理念,沿袭自明弘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在新临邛城筑好后,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的远景城市规划。只是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不能够一步到位,明朝末年又经战乱,清初“湖广填四川”后经过近百年的经济恢复期,方于乾隆十四年(1749),将喻坎处的文昌宫迁建至学宫东边。
嘉庆六年(1801)奉圣诏将文昌帝君列入祀典,祭祀规格与武庙相同。历史上的武庙祭祀的是齐太公姜子牙,唐宋以降改祭关羽或者岳飞。
嘉庆二十三年(1818)前,文昌宫迁至东门外距城约一里处,仍称为文昌宫。留下祭祀孔子的学宫——圣庙。
光绪元年(1875)改文昌宫为文庙,仍以学宫为圣庙。因嘉庆末年前,文昌宫与圣庙并立在一处,被笼统称为文庙,并留下文庙街名至今。
临邛文昌宫的衰落
民国初废除科举制度,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志和先生(注)将东门外的文昌宫改建为敬亭小学校,继后改为中学。建国后分别为:邛崃二中、东安初中、邛崃师范学校,并将部分校址改建为邛崃职高。又曾名实验中学、文昌中学,今为邛崃二中校。现存的文昌阁,曾作过东安初中图书馆。
当1932年文昌宫改建为“敬亭学校”时,张志和先生(注)将文昌殿连同文昌帝君神位,一并迁建于白莲寺中的木质牌楼之后。
而始建于唐代的白莲寺,曾于宋元战争时期毁于兵燹,明嘉靖时期复建,明天启时建木质牌楼供奉皇帝赐匾:月映东林 落款为:天启甲子(1625年)。1950年白莲寺中所有菩萨连同文昌帝君被毁后改做学校,公社化时改为联诊所和疗养院——民间称为水肿病医院,之后作为公共养猪场,再后建为拱辰公社敬老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拱辰乡敬老院迁往拱辰中学附近时,拆除所有寺观建筑用作迁建材料,现为临邛镇敬老院所在地。
注
南斗福、禄、寿三吉星:相传为福星,施赐幸福;禄星,掌管荣禄贵贱;寿星预兆国家命运并与人增寿。
张志和:(1994-1975)临邛镇人,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开展地下工作,1932年捐资10万银元,以其父名字命名所创办的私立学校——敬亭小学,后改为敬亭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民盟中央委员等职。
2019/10/5 补充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