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门关旧事
凡丁
诗曰
天台武僧凭关守,拒敌当年张献忠。
寺后万人坑中骨,哭泣引贼青草坡。
“夹门关”两座山头夹一道河谷,形如门户,故名。为“古蜀身毒道”(注)上第一道关隘,并因之设镇而自古商贸繁荣。
明末,张献忠率部从楚南入蜀,沿途大肆进行烧杀抢掠而官军难敌。史志称为“流寇”或“献贼”,民间称此事件为:张献忠剿四川。
天台山寺僧为保护寺庙,组织武僧凭“夹门关”踞守,张部久攻不下,于是捉土人带路,绕道天全县境之青草坡攻入天台后山,为泄恨,张指挥部下将天台山中各寺尽毁,寺僧及村民尽杀,后有善者将尸骨集中置于一处山谷,俗称为万人坑。
这样的“万人坑”临邛有多处,各大古寺亦多毁于此段时期。遭受此番劫难以后,临邛人口锐减,到清康熙四年(1665)时,加上移民和盲流,共约1.5万人口,由于人口太少,清康熙时从明代的11个行政乡缩编为三里,即:封爱里、文台里、孝义里。从而推行“里甲制”。
见以下史志记载:
康熙《邛州志》167p崇祯甲申年,流寇张献忠自楚南叛入巴蜀……
嘉庆《邛州志》91p:乡镇:明时州分十乡(康熙志中多盘石乡共11个),共30个场镇。
民国《邛崃县志》46p明朝县治分十乡,清改十乡为三里:康熙四年改编保甲…定为三里:封爱、文台、孝义,又添制相台里,附入三甲中
1993《邛崃县志》137p〈历代人口〉载:“……清康熙四年(1665),州牧萧恒招集流亡,划全州为三里,约有户口3000来家,合计顶多不超过1.5万人。”
嘉庆《邛州志》319p义塚:一在州小南门内,献贼屠戳,积尸盈城,楚人秦文广收拾枯骨,埋藏于此,立有万人碑记;一在州南杨天官花园内;一在东门外半里许,有义塚碑;一在南河岸上。康熙九年(1670)大邑县知县署州事李德耀奉文捡葬,置有碑记;一在州西一里漏泽园,明知州徐孔徒置,以收枯骨;一在州西二里路旁徏泽州。因漏泽园被河流冲毁,知州萧惟耀另徙一州,故名;一在州南五里土地坡,有山地一段,附贡生周阶奉捐买;又:州西天池寺僧普湛,亦于土地坡捐买山地一段作义塚;一在州小南门外半里白骨塔,州吏目吴学周捐买,收检暴露尸骨。
大邑县义塚在县北城隍庙右。蒲江义塚在城垣后山岱庙旁。
笔者注:天池山万人坑在山门旁。
“古蜀身毒道”注:仅指从十方堂经:孔明、平乐、临济、夹关、太和,至雅安上里、芦山、云南……印度一线,此线路在商周时即有,尖山子古道、平乐城隍岗古驿道,和夹关一段古道旁的“周道如砥”刻石可以证明。
2019/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