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黎明,搭蓬蓬车一路颠簸至南门长途大巴客站,买票乘车过东湘江,经南阳镇再过西湘江、经益阳市转319国道,过沅江大桥,行程三百五十里,到下午三点到达桃源县黄花井大巴客站。老汉儿明知时节不对,但心里向往已久啊!桃花源的花没了,桃没了,但桃树的枝枝总还在吧?呜呼! 春秋战国期桃源县地域属楚;西汉时为临沅县的一部分;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十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名均为沅南县;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五代时期桃源地域均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九六三年)桃源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因其境内有著名的桃花源而定名桃源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镇;桃源得县名已有一千零三十九年历史。 桃源县山川秀美、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名人宋教仁、翦伯赞,覃振、胡瑛、刘戡、刘炎、陈协平、张唯一等故乡于此,钟情于桃花源过往此地的政要、幕僚、文人、骚客就无计其数了。下车出站,乘蓬蓬车经何家溶巷、文昌西路口到宜尚酒店入住。洗漱收拾完毕,稍息,近五点了出门去县城漳江古镇遛弯。 据县志记载,自东汉延平元年(一零六年)将沅南县治迁至浔阳坪(今镇江渡村)起,漳江镇就一直是县治所地在。宋乾德元年(九六三年)析武陵县置桃源县,将县治由沅水南岸迁至北岸(现漳江镇),因境内一段沅水名漳江,矗立有漳江阁故名。一九五一年一月改为城关镇。 新旧街景相映交汇,虽然历史上桃源县城的“桃川仙隐”、“白马雪涛”、“绿萝晴画”、“梅溪烟雨”、“浔阳古寺”、“楚山春晓”、“漳江夜月”、“潼舫晚渡”的外八景环境已大变,但景境韵味尚存,因新建现代高楼大厦、沅水大桥、二十里防洪城墙与城内文昌阁、漳江阁、文星塔、楚望塔、回风塔等古建景观融合,若加上桃花源主景,也还今古包容、新承旧脉、相映成趣,颇具特色。老汉儿顺滨河路向北步行,至人民医院路口时,远远望见靠近延溪口的潼舫洲,它居沅水中、洲面不大、四周环水,就像一叶小舟隐现于缓缓碧波之间,夕阳西下洲上金碧辉煌,看着看着,哇塞!水波不动洲在动,桃源八景之一“潼舫晚渡”出现了,神奇!站在沅水岸边还看到了“漳江夜月”景色,但已有了时代新意,哈哈!原路返回,打道回酒店,洗漱、吃食后,高枕重读(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陶渊明老爷子推开柴扉,手杵龙头拐棍,西装革履,脖挂导游胸牌,对着老汉儿频频招手乃呼:老汉儿所从来?老汉儿具答之:好鸡油嘟!(How do you do)吾乃巴蜀盆地人氏,从南海慕名而来,哇塞!您老咋这身打头?没隐住?渐渐、渐渐的进入梦乡。 次日、黎明,即洗漱、吃食,打鸡血般兴奋,老汉儿头戴旅游遮阳帽、脚穿骆驼牌户外登山鞋、肩挎尼康D800/28-300相机,按照当地的方言:“上该克”(出门上街)走起!听音乐“拥挤的城市布满了虚伪,何必去辩解谁错或是对-----”。沿文昌路东走到终端转滨江路,到旅游码头买游船票,起锚、鸣嘀、开船,直指目的地桃花源。(待 续)
已亥年 仲秋 红珊瑚石于利州城北 石蘭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