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记(329)】2019年10月23日,星期三,阴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因为内容而存在。而现实社会中常常出现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形式主义。
近日,女教师李田田发文批评形式主义被约谈一事引发热议。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李田田的经历能引发舆论波澜,在于其戳中了某些现实痛点。迎评迎检、扎堆调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早就备受诟病。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扰“五花八门”:看不完的微信通知,填不完的各类表格,甚至于很多非本职工作,都成了岗位硬性指标。虽然基层减负年已行至年末,可不少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感受依然是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如何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成为这一事件触发的现实追问。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每一次成功的叙事经历之后就进入到抒情……全县脱贫验收考核,柏梓村所查项目都完美过关,2019年5户贫困户验收脱贫、易地搬迁入户复垦、回头看大排查问题整改等,均顺利通过验收考核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检查我们驻村帮扶“六个一”软件资料时却扣了分,原因是资料不规范、详实,让结对帮扶单位和镇村脱贫工作受到影响。事后,我们工作队及时进行了反思与整改。这几天里,我把“六个一”档案中应该由驻村工作队完成的县级领导、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等几盒资料详细查阅了数遍,发现根据本年度“六个一”帮扶档案的归档目录要求,所需的内容基本上都有,主要问题是归类不清、佐证不力。
在此次脱贫攻坚验收考核工作中,检查组走村入户看到的是脱贫的成效,档案资料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记录和反应。前者是内容,后者就是形式。检查中前者是满分,后者扣了分,这在逻辑上虽然是不能推理的,但是现实的考核中却因为形式的缺陷而影响了内容的完美,理应接受批评整改。
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现一些好的政策真正落地时,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本来一些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加以落实,实现正面效果的最大化,但有的可能搞成了“一刀切”。还有的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度”的把握,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层层加码的情况,造成过犹不及的反作用。很多人大概在生活中都对这些问题有切身的感受。
央视主播欧阳夏丹在批评形式主义时讲到:一刀切不是办法,但是得给它切一刀。说白了,就是把形式主义切换成行事主义。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简单,但只有做起来才能做到不简单!有一些人错误地把搞形式主义,搞肤浅的政治正确和机械、过度地执行上级某项指示当成了这条安全带。他们当中有的人高度重视、渲染过程,并不真心对工作的效果和结果负责。这样的政策接力执行过程链条越长,环节越多,有害性就越可能积累放大。所以说,我们的各项工作在重视考核过程的同时,要更多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比如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如何,不能仅仅通过他的表态来衡量,还要通过他所负责工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