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市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事件引发热议。因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公民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6周岁,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十项重罪的刑事追责年龄是14至16周岁。本案中杀人男孩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不予追求刑事责任,而仅被判决收容教育,导致“群情激愤”。许多网友痛心疾首评论:“杀人男孩作案手段残忍、对社会危害大,如因年龄而逃离追究刑事责任的法网,无异于放虎归山,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这起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呼吁调低公民刑事追责的年龄。的确,近年来媒体曝光的青少年恶性犯罪事件让人不寒而栗,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样的凶手,严惩既是对受害者及家属公平的交代,也是对社会公众一个更好的警示提醒。因此年龄不应该成为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保护伞。
但是,除了让一部更加公平的法律让低龄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之外,如何减少和避免这样恶性事件发生是更为关键的。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容易触犯法律的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干预教育,让青少年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源头上扼制恶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