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切还是切近——《论语》注释之误3
说明
这也是新学期新差错7,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本册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文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52页《<论语>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浅析
“切问”之“切”释作“恳切”似不妥——似应释作“切近”或“靠近;贴近”。
“切”是多义词。《汉语大词典》“切”的义项有16个,其中义项8为“恳切率直”,同课本注释,义项2为“靠近;贴近”,同笔者意见。因两义项不可互换,故“切问”之“切”义,只能是其中之一。
一、《论语》注本三代表作所述均与课本的不一
1.切问而近思,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疏: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论语注疏》,三国何晏注,宋邢昺疏)
.
2.(程子)又曰:“……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苏氏曰:“……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宋朱熹《论语集注》。文中程子,宋程颐;苏氏,宋苏辙)
.
3.全文照录“1”何晏之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三代表作均以“泛问、泛滥问”反对于“切问”,并以“远思”反对于“近思”。“泛问、泛滥问”有“泛泛地问,不切实地问”之意。若“切问”为“恳切地发问”,则反对应为其反义之“虚伪(或虚假、敷衍、漠然、假意、伪善等)地发问”而非“泛问、泛滥问”。可见,“切”为“恳切”之不成立。此其一。
“切问”,邢昺疏为“亲切问”。“亲切”无“恳切”义。《汉语大词典》“亲切”义项有五:1.切近。2.亲近;亲密。3.贴切。4.真切,确实,引申为准确。5.形容热情而关心。义项1“切近”可代入原文——“亲切问”为“切近问”。可见,“切”为“恳切”之不成立。此其二。
天下事何事最近?己之事。“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之“切”,以“切近”或“靠近,贴近”方可圆说,而“恳切”则难圆。切者,近也;近者,切也。而“切问近思在己者”相当于说“切近问切近思在己者”,围绕己问围绕己思,问与思皆切身也。可见,“切”为“恳切”之不成立。此其三。
二、其他注释若何
1.其他注本有如课本的,如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傅佩荣《细说论语》、徐志刚《论语通译》,均把“切问”之“切”译作“恳切”。
也有如上述注本之代表作的,例:
“切问而近思”,“切”犹“靠近;贴近”,“近”犹“接近;靠近”,“切”、“近”互文同义。此句可译为:“就贴近自己所学内容发问与思考”,也就是“发问与思考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内容相连”。(栾锦秀《咬文嚼字读<论语>》)
切问而近思:……又能就己身亲切处去问,接近处去思,……(钱穆《论语新解》)
2.网上搜索,“切”多释为“恳切”,少为“切近;靠近;贴近”,还有释作“多”的。
拨乱反正,不亦任重道远乎?
三、《汉语大词典》对“切问”的解释前后矛盾
【切问】谓恳切求教。《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邢昺疏:“切问者,亲切问于已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三国志·吴志·孙登传》:“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秦牧《艺海拾贝·知识之网》:“深入生活,博学切问。”
释义与书证不一。“切”释义为“恳切(求教)”,书证之“切”并非“恳切”义。这里,是“亲切问”,即“切近问”,而非“恳切问”,其反对是“泛滥问”而非“恳切”的反义之“问”。
“恳切”,说的是问的态度;“亲切”,问的范围: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