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铁路局盈亏榜:沈阳铁路局亏113亿》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其信息来源为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书,结论是2018年全年,18家铁路局集团中仅有6家实现盈利,其余12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2019年上半年,仅有7家实现盈利,其余11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时近岁末年关,又闻“铁亏”旧闻。
什么是亏损?即支出大于收入。以今时之国情,要彻底算清铁路到底是赚是亏其实根本不可能,为何?道理极其简单!
首先,随着这些年高铁成为国家名片,在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点燃了新的助推引擎。自然而然,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对新建高铁趋之若鹜,直接导致近年来我国的铁路投资规模一直维持高位。国铁集团在本身所持资金不足之时,只能借债,而铁路建设是长期工程,这也导致了铁总债务规模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铁路的客货运价根本没有与市场接轨(具体情况文后详述),这边收入总量远低商品实际价值,那边支出却均按市场价格核定,是为“收支两条线”。与铁路情况相似的还有中国火电:市场煤价、计划电价,怎么算赢亏?
众所周知,铁路的公益属性较强,铁路普遍服务尤其是公益线路亏损是不争的事实。只要铁路社会公资源的属性不变,铁路亏损= 铁定亏损,所谓“铁亏”。
电信、银行、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通称为国有企业,拥有的是社会公资源,所有权为国家和社会,其利益取向理应、也只能是服务人民群众,给老百姓以最大实惠和便利。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对利益追求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一些国企成本外溢,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社会责任,故时不时地会被公众质疑和批评。不能说大家素质不高,关键是公资源没有用对地方,或者说用对了地方但做得还不够好。
让我们看看铁路是怎么做的。
百度可知,中国铁路客货运价格近30年来均保持极低增幅,目前客运基准票价仅为每人公里约8分钱、货运基准价格仅为每吨公里约1毛6。
铁路部门长年累月用低运价的巨大牺牲,换回了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通过铁路运输的煤炭、石油、钢材、矿石、木材、农产品等等,价格不知涨了多少倍。谁又知道,处在社会产业链中最基础环节的铁路,生产成本相应增加了多少倍?仅成品油上涨一项,就使得尚未完全电气化的铁路成本巨额增加。
中国铁路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顾全大局,不惜代价,将90%以上的货运运力向低附加值的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倾斜,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巨大福利:没有工资收入的学生可以在寒暑假半价乘坐火车,包括动车组列车。每年因这笔腰斩的客运收入铁路部门究竟少收了多少,从来没有人去算过,即便这是全国唯一长期施行这一惠民政策的交通运输企业。
最后一个原因,需要举例说明。
据前文报道,作为全国18个铁路局总资产最多(因为线路桥梁隧道最多、电气化率最高)的成都铁路局,今年1—6月亏损50.57亿元,对比2018年全年的盈利状况,成都局算是连续“亏损”。事实上,成都局可以算是18个铁路局中最不赚钱的铁路局之一了,原因何在?
成都铁路局管内线路覆盖四川、贵州、重庆两省一市,以及云南昭通和湖北恩施地区,由于地处西南山区,管辖范围内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峡谷、高山、河流众多,坡陡弯急,铁路桥隧比率相当大。且气候复杂多变,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仅四川省今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就超过全国同级地震总数的三分之一,从而导致每条铁路的修建与维护都比较困难,每一公里的维修资金与时间花费都比平原地区铁路投入更多。
以今年成昆铁路因甘洛“8.14”山体高位坍塌而中断为例,成都铁路局每天都要损失大量的客货运输收入,即便如此,为保障沿线企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成都局采取了大范围、长径路绕行运输,一条是成都经内江到昆明再中转至攀西地区,另一条是重庆到贵阳经六盘水到昆明中转至攀西地区,最远的绕行1260公里,而运费居然一分钱不涨,中央电视台9月13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综上可见,一些铁路局集团的所谓“亏损”,大部分问题都出在建设负债、公益性运输,或者铁路维护上,而不是在铁路的运营上。
企业的本质,是尽其所能地获取最大利润,中国铁路亦无例外。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公益的两难境地面前,铁路企业能不顾责难、鲜为人知、难以置信的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第一,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意外。
相反,如果用上涨铁路客货运票价的方式来确保盈利,我相信大家也不会同意。
作者:戴倚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