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两篇帖子,不少人认为认真点努力点都能上本科,也有人认为教育资源也很重要,刚才看见个帖子说上不了本科90%是自身原因。
诚然,自身努力排第一,但是其他因素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光靠自身努力上本科远远没有城镇,城市的孩子容易。我所说的外界因素包括教育资源,家庭环境,周身环境。以下是以我所在的情况来说。
教育资源,大城市>小城市>县城>城镇>农村,不少人觉得自己在县城或者在城镇里就觉得自己是在农村了,不,错了。城市就不说了,就拿同一个县城里的情况来说,县城,城镇的教育资源远远高过农村。县城和城镇,除了学校,外面也有补习班,而农村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能学习,一下课一放学哪还有什么学习机会?
家庭环境,在县城和城镇生活的孩子,家庭条件一般也还可以,他们放学后不用干农活,家务活也很少干,学习方面父母重视,有的能辅导就在家辅导,辅导不了的就请家教或者送去补习班。而农村父母也就一句话:“孩子啊,你读的去就读,读不去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吧。”家庭教育?不存在的,试问这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孩子?
周身环境,我指的是朋友,同学的学习氛围。在县城,城镇,由于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较好,朋友和同学学习上一般也不差,大家都有学习的劲,自己也会受影响要学习。而农村呢,学习不好,家庭不重视,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要么在干农活,要么无所事事到处玩,要么就是混日子等着毕业去打工,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受影响?如果你一个人很努力的学习,那么你将会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以上是小学,初中的情况,上了高中,农村的孩子基本已经能预测到高考会是怎样的情况。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时的全方位落后,农村孩子学习差的差,偏科的偏科,学习一般般的再怎么努力也是提升不了,最后能考上本科的不多,上重本的更是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在城里和在县城的学生是体会不了农村孩子在学习上的无力感的,初中毕业就分流了不少人,上高中的很多都是在混日子,虽然也有不少农村孩子很努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薄弱,任你再努力,总有些坎是越不过去的,我也曾经见识过一些同学基础都没弄懂就天天找老师问这问那,最后老师一句你先把基础弄懂再来问我就给浇灭了学习的热情,而这也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对学习的热情了。
我不否认考不上本科就是不努力,但是把教育资源,家庭环境,周身环境忽略,而把责任都归到农村学生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城市和县城里的学农村学生努力点就能上本科,而这点努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就不止一点点了,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农村出来的学有所成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