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点时,出有家宾馆,顺夷陵大道西段散步,过街口沿万达路就到了沿江大道。哇塞!又看到了宽阔奔涌的长江,往西走就到了宜昌港汽车客运站。继续走就到了三峡游客中心售票厅。拿身份证取船票,还要咨询有关登船集合地点、摆渡车出发时间、登船码头等事项,一切搞定,幸好功课提前做得扎实,距住宿地也不远,这才心情放松。一路观水电城夜景,一路观街景。不知不觉走出五、六里地到了镇江阁,远处就是葛洲大坝,坝体犹如巨龙长城,横卧在大江上,一片灯火辉煌,巍峨壮观。 宜昌市可以说是七十年代后建设出来的新型水电城市,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总人口四百一十四万,市区人口一百二十万,下辖五区(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区)、三个县级市(宜都、当阳、枝江市)、五县(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看上面的名单和行政区划图就知道肥、瘦不一呀,因为你辖区内有两大央企水电站的税源,就有责任和义务把附近贫困区县,甚至整个鄂西地区的经济带动起来。 二零一八年度宜昌市常住人口为413.5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86%。GDP达到4064亿,太了不起了!值得学习和借鉴! 回忆八十年代初,老汉儿参加建设部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新型建筑材料、设备展示会议。从广元乘长途客车一路颠簸筛糠,经旺苍、巴中、达县、梁平到万县的码头,做“东方红”号江轮出三峡,经过葛洲坝时远眺宜昌城,当时就感觉宜昌市聪明,借势国家长江水电建设,把这城内、城外搞得就是一个巨型建设工地。谁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凤凰涅槃了。两个央企大坝流出来的不是水,是白花花的银子,是红艳艳的票子,宜昌市也分羹盆丰钵满,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水电之城。 宜昌古称夷陵,据史书记载已有二七零零多年的历史。距今一二十万年前宜昌境内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三国时吴黄武元年(二二二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亦称宜都郡;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始见于史。北宋称峡州属荆湖北路;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一九一二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鄂西南,据长江三峡南津关“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古城区在抗战时期已毁于战火。 古城与新城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都是城市时空的延续,古城是城市历史的实物见证,保护不易,损毁就在刹那间。四川盆盆里的阆中古城能幸存下来,继续焕发活力,真是不易矣,呜呼! 哇塞!一股菜油煎斜片蒜苗、郫县豆瓣、潼川豆豉炒回锅肉交织的香味飘然而至,终于回到巴蜀盆盆地边缘了,距家乡越来越近了,那可口的酸菜豆花稀饭、泡咸菜吆,勾起了老汉儿的乡愁,打道返回。(待续) 已亥年 仲秋 红珊瑚石于利州城北 石蘭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