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41|评论: 2

[转帖] 当人口减少时,会发生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子安


现在我住的地方算是上海市中心空心化的典型区域。就我切身经验来说,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对日常生活,教育,医疗,乃至地区发展等等都有负面影响。


首先从行政管辖上来说,人口减少会导致基层行政单位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办事,看病等等都比较不方便。由于人口持续搬离,从90年代到现在,我所住的地方已经经过了三轮街道撤并。街道办管辖的区域越来越大。原先派出所,地段医院等等最多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现在派出所在公交7站地开外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和社保中心在6站地开外。去办个事情看个病路上就能花掉将近一个小时。年轻人还好说,像我家里有老年人患慢性病需要定期去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检查和拿药,每次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折腾。


人口减少还导致义务教育学校的减少和教育质量的两极分化。我刚来时,这里还算是上海老城区里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光我们街道办的辖区内部就有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每个年级都至少能有六个班级左右,每个班级四十来个学生。不过十几年时间,小学和中学都撤并到只有两所,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只有二十个学生,这其中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减少导致不少学生读就近分配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每天坐公交上下学。这些学校中,本地生源和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比例严重倒挂,且本地学生往往来自于无法离开老城区的底层家庭。我当年读中学时,班级里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同学比例相对其他学校明显要高,有些甚至是单亲和贫困叠加。也有服刑人员子女。普通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步下降,不少学校沦为所谓的“菜场中小学”,里面的学生基本全部流向中职院校,得不到自主招生名额,也无法通过中考升入名牌高中。这也间接导致上海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一些好的民办学校挤破头,甚至出现孩子入学,家长要参加考试的怪现象。并且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我读的是家附近的普通中学,2006年我参加中考时,我们年级大概四分之一,40个左右的学生考上了高中,去年拜访曾经的老师,得知2016年,我们学校初三整个年级只有2名学生进入高中。从40个到2个的衰退,只用了10年时间。这10年也是我所在的区域居民大幅减少的10年。


人口减少也导致出行的不方便。早些年,从我家附近的很多公交三五分钟就来一辆,早高峰只要在总站里坐满了就发车。现在很多线路早高峰都要15-20分钟一班车,平峰甚至前后车隔达到30-45分钟,比一些热门长途城际班线的等候时间都长。即便如此,一路上车厢里还是空空荡荡。越跑越亏,坚持不下去取消的线路都有好几条。公交服务大幅缩水,我现在基本只靠地铁和共享单车出行。


另外,老龄化会导致商业的衰退。年轻人的离开让这里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我住的单元楼里,30岁以下的住户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曾经我家附近的小街商店林立,现在一过晚上七点,整条街上都几乎没有人。学生减少使得文具店关门。普通住户的离开使得华联之类的社区超市撤走。现在临时想买支笔买卷透明胶都找不到地方买。大量门面长时间贴着“出租”但无人问津,不少店面即使租出去了,很短时间内也立马关门,连风月场所都坚持不下去。长时间屹立不倒的只有老年人消磨时间去的棋牌室。


有时深夜回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便利店,整条路上唯一亮着灯的店是“殡葬服务”。


好多人问我这说的是哪里,表示不相信上海有这样的地方。我正好找到了我们区人口变动情况的数据,截止2007年,已经14年负增长,近十年人相比以前更加少,老龄化也是更加严重的。


上海户籍无论是老龄化,还是出生率的问题都非常严重。只是靠着大量年轻的外来人口,才没有显现颓势。上海常驻人口是2400万,外来人口将近有1000万,而这1000万基本都是青壮年。黄埔静安一带的老弄堂,基本都是40岁往上的,比如打疫苗,老南市几个接种点每次去居然医生比娃娃多。其实从农村撤并校开始就出现端倪,没想到都延伸到上海了。唇亡齿寒,以后会越来越严重的。其实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在吃掉中国的未来,青壮年奔往北上广深,然后因为压力活着就不错了,然后产生厌世,并不愿繁衍。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没有了孩子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我们现在的努力只是为了外人做嫁衣吗?


1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政府出钱求年轻人约会,生娃就发钱


在亚洲,单人户是增长最快的一种家庭类型,到2020年,全球单人户最多的十个国家里,有四个都将在亚洲。


越来越多的亚洲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新加坡,去年,新加坡的华人生育率低至0.98,平均一名华人女性一生生育不到一名子女,全靠马来人、印度人的生育率,新加坡才没有“沦落”为一个“零生育率”的国家。


1984年,新加坡政府就意识到了人口危机,开始花样繁出地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孩子:你毕业我给你找对象,你约会我买单,你生孩子我发钱……


新加坡有三大群体,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约占人口比例的70%。2018年,华人生育率下降到了0.98,意思是一名华人女性,一生中所生孩子的平均数是0.98,也就是不到一个!


在华人生育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华人数量能够增长,主要就是移民的贡献。
2.jpg

人口老龄化是低生育率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东亚各国,因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带来的结果是加速老龄化。世界各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用了115年、73年和69年,而新加坡、韩国、日本分别只用了17、19年、24年。


2019年,新加坡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6%,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47%,新加坡将成为彻底的“老人国”。


2015年,新加坡人口当中每100名20岁—64岁的劳动力,对应要养50名无工作能力的老人与小孩。预测到了2030年,这一抚养负担要翻一番。


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2012年时曾经说:如果不能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新加坡”将会垮掉”。


从2015年开始,在新加坡生孩子的奖励金由之前的6000新元提高到了8000新元(约41500人民币),加上给新生儿的其他补助,生第一个孩子的奖励总额已达到14000新元(72500人民币)。


如果愿意生第二、第三个孩子,政府的奖励还要更多。


3.jpg

201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新办法,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孩子,父亲可享有两周政府补贴的带薪陪产假。此外,从7月1日起,父亲还可以从母亲16周的带薪产假中,共享四周的产假。这反映出父亲照顾幼儿的责任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越来越被重视。


新加坡有一个著名的“居者有其屋”口号,大约82%的新加坡人住在HDB组屋中,类似政府建的公屋,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


但这种房子有单身“歧视”,规定如果是单身人士,必须35岁及以上才能申请,购房的补助也会比一对夫妻少很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杨李唯君说,“男性参与抚育儿童,会增加夫妻生育第二个小孩的概率,也有助于婚姻幸福指数的提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