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我们营山被誉为“科第仕宦甲于蜀都”,对读书科考投入非常大。可惜的是那些读书家族的后人好多都迁到成都、重庆去了,去继续他们的荣光。留在我们营山本地的好多就像我家一样上溯若干代都无一识字的人,对读书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斤斤计较了(我也是这样)。
认识一家人,民国时是地主家长工,也是上溯若干代无人读过书。解放后才结婚。他儿女六个,家里劳力又少,吃饭都困难,经常闹饥荒。八十年代初,庄稼下放到户家里都是茅草房。在生产队里属于最穷的人,但是他坚持送所有儿女读书,一直送到儿女不想读为止。后来儿女们出去打工就挣了不少钱,想尽千方百计让自己子女多读书。结果他的孙辈几乎全是本科生、研究生。都落户到成都、重庆去了,只剩下他的坟头还守着老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