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人的川西北文化》(六)
昔日的川西北部落政要的来历:(今阿坝州)远的不谈,且说:1723年(清·雍正元年)授甲尔多、麦桑、安羌官寨为土千户;麻休、恰窝、阿尔根、学玉贡、浪洛为土百户,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这些土司、头人家族,无论男女,对权力都有着强烈的欲望,都想统治占有川西北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
阿坝名称是来历: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川西北草原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的人,他们自称“阿里洼”。随着时间推移,“阿里洼”的简称“阿洼”(喻指阿里人来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即习惯译为“阿坝”。“阿”是“阿里”的简称,“洼”可译作“者”或“人”,这是一个对人的称呼变成为对地名的称呼。“阿里洼”阿坝分别为上、中、下三地的总称。清·康熙年间,将阿坝地区亦纳入松潘厅建制。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
清·康熙年间,将阿坝地区亦纳入松潘厅建制。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
这片土地有三个台湾省面积大的(当时阿坝的果洛地区还未划给青海)古老而宁静的土地美丽的土地上,被土司头人们搅得风云巨变,使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或依山居止的藏、羌人民在风云变幻中苦苦挣扎。
据平武的土司家世载:平武的土司制却起始于南宋,早到南宋理宗朝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南宋朝廷便在龙州(平武)设置三寨长官司。土司制度始健全于明,在清朝形成完备体制。土司:“管辖关、寨,及番民种类、户口、生业、服色、嫁娶、死丧、风俗俱全”,俨然是一个土皇帝了。《明实录》中有李氏土官朝贡的记载:洪武十四年春正月己丑(1381年1月28日),龙州知州薛文胜等六十四人来朝。诏赐文绮、(钞)锭有差。(《太祖实录》卷135)在这支颇有规模的朝贡队伍中,不知李氏土官是否在列。
(《太祖实录》卷230)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申(1394年1月27日),龙州土官同知李昭贡马及方物。(《太祖实录》卷230)庚子(1月31日),赐以绮帛及钞。
明·宣德五年春正月乙卯(1430年2月6日),四川龙州土官同知李爵遣舍人李添谅来朝,贡马及方物。(《宣宗实录》)卷61)丁卯(2月18日),赐四川龙州舍人李添谅等钞、綵币表里有差。(《宣宗实录》)卷62)
明·正统六年十二月丁未(1442年1月26日),四川龙州宣抚司土官副使李爵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綵币、袭衣等物有差。(《英宗实录》卷87)
《明实录》记载:成化十二年(1476)白草番作乱,龙州宣抚司副使李胤实以守御无功被降职。
明·嘉靖四十四(1565),薛兆乾殴杀李蕃。《明史•四川土司》:“宣抚薛兆乾与副使李蕃相仇讦,兆乾率众围执蕃父子,殴杀之。抚按檄兵备佥事赵教勘其事,兆乾惧,与母陈氏及诸左右纠白草番众数千人,分据各关隘拒命,绝松潘饷道。胁佥事王华,不从,屠其家。居民被焚掠者无算。是年春 ,与官军战,不利,,求救于上、下十八族番蛮,皆不应。兆乾率其家属奔至石坝,,官军追及之,就擒。”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薛兆乾被没收家产,连同其母及党羽二十二人被斩。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设流官,降宣抚使为土知事,宣抚副使为土长官,佥事为土通判, 受龙安府节制。
李氏土长官被调出龙州城,迁至今北川县开坪乡永平堡,又称艾林土官。这是李氏土官衰落的标志。
明·天启元年(1621)九月十七日,辖今四川叙永西南,约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的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率二万余众叛乱,占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简阳)、新都、龙泉(今成都市郊区)。十月十八日,围成都。
时,刚刚迁任左布政使的山阴(今绍兴)人朱燮元临危受命平叛。在成都仅有二千兵力的情势下,朱燮元急调全省各地兵力往成都围剿叛军。
管辖今北川白草河流域的土官李泮参与了此次平乱之战。朱燮元:《报逆贼情形机宜疏》:“十五日,松潘卫指挥余弘绪等,龙安土通判李泮各领兵五百……俱到省。”叛乱平息后,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在《报成都围解疏》中提到,石泉县令商良弼也率兵参与了成都解围战:“茂州土官坤汝常、何绍舜、董应魁、高子实,土通判李泮、天全土舍高伭春、杨之鼎等分布四门,各率劲兵齐出,直薄贼营,更番鏖战,从晨至暮,斩杀甚众。……石泉、安县知县商良弼、沈愉,守备吴国辅……共兵四千……”
朱燮元《加衔谓补残惫县令疏》:“石泉县知县商良弼拊民清勤政,最援省劳苦功高,方武全才,经纶伟器,成都之围,本官督兵入援,躬冒矢石擒斩甚多,历俸近二年应加升遵义府同知,管仁怀县事。”(以上见朱燮元《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朱少师奏疏》)商良弼为此得到提升。
清·道光《龙安府志R26;武备志R26;土司》述石泉(北川)土司兴革云:明初始设土司二员,弹压艾林、坝底二堡。及白草蛮乱,官兵计平之,以艾林土官任厚、坝底土官司唐敖,抚番无术,黜之。擢李世选为艾林土官,唐裔为坝底土官,仍听世袭。国朝康熙二年,剿平上、下五族(青片河流域))。番寨近茂州者,责之茂州陇木土司,近石泉者,责之唐、李土司。又设抚夷一员,弹压坝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土司唐德峻袭职数月,番民以番冤莫伸事讼于邑令,朱载震详情黜之,并黜永平土官。于是,石泉有抚夷,无土官,番民大小讼狱,归县办理。”
李氏土官历史为明代不著姓名的《土官底簿》记载:李任广,本州人,荫授前宣慰司副使。洪武四年投降,七年七月授龙州同知,十六年赴京朝贡。故,男李昭,洪武十八年启准袭。故,男李觉,永乐十年正月奉圣旨,准他袭,钦此。十二年赴京朝贡。故,次男李爵应袭,二十二年正月奉圣旨照例,钦此。
这一段李氏土官世系原始档案抄本中李任广,“任”当为“仁”之误。
曾维益在《平武土司述略》一文中说李氏:有袭任过土司者:李仁广、李彦文、李爵、李应实、李昭、李蕃、李廷明、李吉、李景凤、李世选、李勇、李国碧(载《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6期),但不知据出何处。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初,川西边地区发生“巴塘土司之乱”,巴塘土司与丁林寺喇嘛聚众焚烧法国天主教堂,杀死两名法国传教士,并打死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及其随员百余人。事发以后,四川总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奏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赵尔丰会同“剿办”。六月,马、赵率军击败巴塘、理塘土司军队,打死理塘土司和桑披寺喇嘛,并将巴塘正、副土司正法,平定巴塘、理塘。随后,马维骐回川,赵尔丰留任炉边善后督办,处理巴塘、里塘改土归流事宜,并继续征战乡城等地。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六月,锡良、绰哈布奏清“乘此改土归流,照宁夏、青海之例,先置川滇边务大臣,驻扎巴塘练兵,以为西藏声援,整理地方为后盾。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清政府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立,揭开了川边地区改土归流的新篇章。
1908年,中央又任命赵尔丰兼任驻藏大臣,至此,正式位列封疆大吏。赵尔丰展现了卓越的经营边疆的才干,率领军队挫败了英国幕后操纵的西藏叛军,率军顺利进入拉萨,宣布剥夺叛乱的十三世达赖的名号,其因此成为英国政府内部文件中的“名人”。他甚至建议中央,“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四川总督应当移驻巴塘,在四川、拉萨各设巡抚,“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
1911年,赵尔丰改署四川总督。
1911年春,纳爱德在岷江上游茂县境内拍摄的两幅叠溪古城镇照片可称为“绝照”,因为,拍下此照的22年后,这座城镇即在一次大地震中消失。从图中所见之“叠溪”,位于今茂县城以北五十多公里的较场乡东南一侧,全城建在岷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叠溪是一座古城镇,早在二千余年前的西汉时期即是蚕陵县治所。唐时已筑起高一丈、长390丈的城墙,全城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明代于此设千户所,时至清代,城内已建有寺庙、祠堂、公署等建筑,并设军营,还拥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叠溪扼松潘、茂县之要冲,是川西北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的发达之地。
1933年8月25日下午15时50分,正值叠溪城隍庙会会期,城内民众、客商人流如织,市面热闹异常,突然,一场震级7.5、烈度10的强烈地震发生了。顷刻间山崩地裂,整个岷江江岸的台地下沉,台地上的叠溪城顿时滑陷入地下,地震造成四周山体坍塌又致使岷江堵塞,在山谷中形成多个大小不一的堰塞湖,几个湖绵连长达十多公里,水深八十多米。叠溪城街区几乎全部下陷进入湖底。这次地震,城里至少有二三千人遇难。地震后的第45天,即1933年10月9日,这里的堰塞湖大决口,洪流一泻而下,高10米以上的巨浪向岷江下游冲去,又给下游沿岸和成都造成重大水患。从图、图中,可清晰看到叠溪的周边环境及地理位置,其地形地貌尽收眼底,古城镇的街道布局和房屋建筑的形制外貌也历历在目。这对于认识清末民初叠溪的规模和城镇概况,对研究川西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有较重要意义的。在岷江东岸较高的坡地上,至今还遗存原叠溪的一座城门洞,砖砌的门拱还很坚固。早年,这一带还曾发现石狮、碑刻,但几经流离,这些近现代文物尚未回归原地。从今之叠溪城门遗址的地形看,古城镇是建在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的江边台地上,它的一端在坡上,另一端在坡下的岷江岸边。地震发生后,城镇大部已沉于水底,而部分区域则可能埋于今日江东的山坡下边。这两幅叠溪旧照的发现,再次激发了人们要对叠溪做地下、水下考古发掘的念头,引起在当地建立地震博物馆的设想。自然灾害固然可怕,而回顾过去发生的灾害,了解、认识灾害仍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预防、抗击各种自然灾害
纳爱德的老照片记录下川西北高原千姿百态的山川大地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时过近百年后,这些照片中的天未变、地未老,但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藏、羌等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世界却发生了巨变。若今日再走入画面中的实地,必有今非昔比之感。但旧景仍需细观,只有不忘过去,才能深刻了解今日,走向未来。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秋,四川保路同志会派翟奎光到茂州,茂州的温土司、坤土司、董土司、苏土司、陇木何土司、茂县城的邓显廷、杨华堂等袍哥、民团迎接同志会入茂州,茂州知州张子麟逃跑,从此茂县成为民国政府的一个县。
1912年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番(今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
1913年改州、厅为县。
1920年(民国八年)代中后期杂谷屯守备高承谦及其子高良、高翔相继死去,守备之职无人承袭。
1922年(民国十年)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督办专员刘铭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所辖:其一,汶川县仅存瓦寺宣慰使司一家,为藏族。索代兴、索代庚兄弟分别为第22世和第23世土司;
其二,茂县有陇木长官司、静州长官司、岳希长官司、长宁安抚司、水草坪巡检司、竹木坎副巡检司、牟托巡检司、实大关副长官司等8家土司,均为羌族。
其三,懋功县有额克什宣慰司、绰斯甲有宣抚司、汗牛屯、宅垄屯、别思满屯、八角碉屯及河东、河西屯守备,均为藏族。土司或土官分别为杨全忠及杨春辅、纳旺纳尔乌、雍鹤年、雍鹤龄、古仕忠(丹墀)、穆缉光、施绍文、阿皆。
其四,理藩县五屯除九子屯“羌为百姓,首领为番外”,其余均为藏族。其中杂谷屯守备为包国樑、高益斋;乾堡屯守备为高攀鼎、苟文德;上孟董屯守备为包旺格什、板登耳吉;下孟董屯守备为沙成金、札承恩;九子屯守备为思丹增、马金鳯。四土均为藏族,其中梭磨宣慰司先后为思良刚、王平、达尔王珍;卓克基长官司为索观赢;松岗长官司为措罗;党坝长官司为泽郎哈斯基。
其五,松潘地区土司部落中峩眉土千户、七布土千户、麦杂土千户、毛革土千户均为猼猓子。他们是吐谷浑苗裔,祖先为鲜卑慕容的一支,不同于称“西番”的藏族。
其六,清末民初松潘土司并非72个,而是71个。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四·土司》总论言:“综计松潘全境部落七十二土司,七十二番寨,七百四十九番户,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五男女,丁口四万四千二百零五。” 屯殖署督办邓锡侯编《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对松潘地区土司的统计即按“72”之说。此说影响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对川西北土司状况的认定。其实,松潘的下羊峝,黑角郎寨土司在民国时期已不存在。下羊峝土司因“咸丰同治年间汉民迁入,早经改土归流,地方事务一律按汉制办理。”
清末民初,川西北屯土部落大约有97个。从民族状况来看,藏族最多,有82个土司,土屯部落,羌族次之,有10个土司,猼猓子最少,只有小黑水地区4部。从寨数来看,有1238寨,人口大约在123027人以上。
1403年,永乐元年,理番杂谷土司先祖始于唐至明永乐初年,杂谷酋长阿漂,以制羌有功,授杂谷安抚同知。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理番土司仓旺反清,逃梭磨,四川提督岳钟琪征服之,岳钟琪设五屯,以各寨头人选补为屯守备。杂谷脑屯守备、阿咱纳一员,驻格山寨;甘堡屯守备阿忠、阿忠保二员,驻甘堡;上孟董屯守备美诺更豆耳日一员,驻上孟董沟;下孟董屯守备班马一员,驻下孟董沟;九子屯守备阿太一员,驻九子寨。前四屯人为嘉绒藏族,后一屯人为羌族。其后,杂谷屯守备改取高、包二姓,包家遗一女,赘九子屯守备杨继盛之弟杨继祖为夫,继承高,包二家。过去守备为杨绳武;甘堡屯现为桑梓侯;上孟屯守备仓鸿恩后增设守备一员;最后守备为苍安定;下孟董守备沙润泉,增设守备杨庆云;最后的守备为沙道刚;九子屯守备杨继盛,增设守备王贵顺。各屯于1936年改为保甲制。
1925年杂谷屯守备石高死后,第二年由三郎彭措承袭。
1928年三郎死后,由杂谷屯守备高承谦之弟思高让能沟,即高承让入嗣。高“疑迷无知。”
1928年扣苏事件发生后,屯殖督办署废原梭磨土司,梭磨土司原属地头人分立。至1935年前后:梭磨本部辖五沟,100余户,由喇嘛兼头人仁真管理;来苏上四沟,200余户,由喜喜头人管辖;来苏下五沟,200余户,由头人生根尔甲管理。上述三人其职务均为团总。上芦花31沟,300余户,由白脑壳头人管理;中芦花12沟,200余户,由扎窝头人仁真南木尔甲管辖,1936年仁真南木尔甲死后由其子贡·高阳平袭位;下芦花12沟半,200余户,由麻窝头人苏永和管辖。黑水地区出现四大头人,即苏永和、俄斯密、纳日管、仁真南木尔甲。四大头人以麻窝头人苏永和为首。
1929年(民国二十三年)屯殖督办署督办专员刘铭吾令桑福田兼守备职,并设屯务办公处,由千总、把总、外委轮流执事。桑福田同时还兼任屯殖督办署屯务队长、保商队长等职。另一守备包德惠病故后亦无人承袭,其女赘九子屯守备杨继盛之弟杨继祖顶。
1930年(民国十九年),黑水夷人叛,索代庚奉令协剿,军至鹅石坝,被围阵亡。“代庚卒,子观澐嗣。”“民国二十四年,匪窜川边,(观澐)奉命督修各处关隘,工未竣,匪已突破理茂防线,遂同友军与之激战弥月,旋赴省谒见委座,备蒙嘉慰。”民国20年(1931年),基朗和噶尔邦头人,在黑水地区形成对立的两大集团。噶尔朗头人卓斯基投靠28军军长邓锡侯,以金矿、森林等由邓开采的许诺,请助消灭基朗头人。同年2月,邓派一营半兵力,由甘营长率领,与党康头人、噶尔邦头人组成藏、汉联军,第一次向黑水进攻。基朗头人早已作好迎战准备,占据有利地势,汉军地势不熟,士气低落,节节败退,党康头人又把枪口转向汉藏联军,加速甘营失败,甘只好收率残部由原路撤回,并将卓斯基头人带走,28军第一次进攻黑水失败。
当年6月,邓锡候增派一团兵力,分两路向黑水进攻,,再度以失败告终。其后邓采取“以夷治夷”策略。
在汶、理、茂、松4县征集兵员,委汶涂禹山瓦寺土司索代庚(字季皋)、茂县羌寨头人王国栋为营长,各带土兵,组成汉藏羌混合部队,并收买石碉楼大兴寨寨首纳尔窝茸为内应,以郭旅长、刘跃奎为正副总指挥,第三次进攻黑水。首战获捷,基朗头人贡让夫妇,格基根头人仁真南木尔甲父子,芦花太太纳日管等,都逃往壤口。麻窝头人苏永和夫妇继续在麻窝与邓军作战。麻窝人武器差,但士气高,邓军死伤数百人。郭旅长一条腿被打断,瓦圭土司索代庚被俘处决,弃尸黑水河。6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一部进驻茂县沙坝后,派员到龙坝同俄斯密会晤,并要求会见苏永和。苏在麻窝闻讯,叫其妻俄斯密派出沙拉木等6名代表到茂县。苏再三思量,认为事关重大,又令人去木苏寨,联络仁真南木尔甲,再派出塔尔平为首的13名代表去茂县与红军会谈,借此了解情况,以便采取对策。当红军进驻茂县曲谷、赤不苏一带后,又派代表直接到麻窝与苏永和会晤,希望他深明大义,让红军路过黑水,并请他去红军指挥部谈判。在这一关键时刻,胡宗南也派人到麻窝,命令苏永和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围剿红军。在红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苏永和对红军采取“明谈暗拒”的策略,一面把胡宗南派来的人礼送出境,一面请红军代表先回茂县,同意进行过境谈判。与此同时,他又根据在赤不苏同曲谷乡团总王国栋的秘密协议,组织调遣瓦钵梁子、陆军寨和二水等地的土兵400余人,到曲谷川祖庙、河西及赤不苏一带守卡设哨。阻挡红军进入黑水。6月中旬,红军再次请苏永和到茂黑接壤的赤不苏谈判,他带领200余士兵到赤不苏,与红军四方面军西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曾传六谈判,同意红军取道黑水,但不得经过麻窝,红军答应苏的条件。谈判结束后,6月16日,苏永和接到胡宗南手令,任命其为松理游击司令,并令其“集合民众武力”与红军作战,苏出尔反尔,阻击红军。红军路经黑水行程艰难、与黑水头人势力发生摩擦和战斗80多次,伤亡很大,因伤残、体弱、年少留落黑水的红军战士,多遭残杀。蒋介石鉴于苏永和阻击红军有功,特另奖给一枚“三等云麾勋章”。
1930年代的川西北经历了国民革命军第28军三攻黑水、红军长征过川西北、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及抗战动员等重大事件。这个时期是川西北土司土屯变化最大最复杂的时期。具体表现在:茂县出现新土官,旧有土司成虚名,惟陇木土司实存。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高殁”,无人承袭,松岗事务由大头人轮流管理。
1935年5月15日,红军长征驻茂县县城后,立即派人给黑水头人送信,开展争取、团结上层人上的工作,希望借路北上。就在这时,胡宗南也派政训干事刘佑沼到毛尔盖、黑水、草地一带“宜抚番民”、“联合汉番”,煽动策划反共,阻截红军过境。
1935年6月3日,胡宗南部少校参谋李必伟命令黑水土官拦阻红军,苏永和在接受上谕之后,联络各地头人,调遣黑水土兵,部署在各通道、隘口阻击红军过境。
基朗头人之汉族朋友刘云,约班禅住蓉代表三佩活佛、石谷西直叶活佛往见邓锡侯,双方谈判,达成停火协议。黑水派基朗头人苏永清、党康头人多尔基、格基根头人管家坦塔3人于 1931年12月到成都谈判,双方达成谅解,互不索赔,保证以后不再进攻黑水。
1935年置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35年6月胡宗南任命苏永和为松理游击司令。另外,还有一些部落原属梭磨土司管辖,梭磨土司绝嗣后独立。他们是辛阳山七沟,土司为撮斯甲,又名卓斯基,辖40余寨,管400余户;上中下三安曲,上安曲独玛、中安曲龙子玛、下安曲噶孙玛,位处阿坝瀼口之间,人口600余户,各部虽有土官,但大权为安曲查理寺大喇嘛额尔窪操纵;上中下三瀼口,在梭磨安曲之间,人口约500户,上瀼口土官扎姜切桑,中瀼口由盤他活佛主持。下瀼口无土官,与黑水白脑壳头人笃尔吉拴头,受其控制。以上各部旧属理番县管辖
1935年前后,茂属土司为静州长官司董承恩、岳希长官司坤寿昌、长宁安抚司苏余氏、水草坪巡检司苏朝选、竹木坎副巡检司孙有权、牟托巡检司温李氏、实大关副长官司官正歧。这些土司皆已无土无民,“固已名存实亡”。不过,茂属土司中惟陇木土司何九阜实存。据《茂县概说》记载:“陇木长官司何九阜,其先人杨翱于明嘉庆间随总兵何卿征白草番有功,改姓何。原管之赤土坡十二寨已编户入县。现管罗打鼓河东各寨仍向政府纳粮。”这说明何九阜不同于茂县其他土司,该土司实存。值得注意的是,茂县旧有土司虽名存实亡,但四川第十六行署专员谢培钧却任命了一批茂属新土官。他们是大姓乡王朗基,曲谷乡王国栋,龙坪乡杨国忠和王保,小北乡张元庆。这些新土官均为羌族。之所以设新土官是因为这些乡所管各寨虽已归顺,但“仍未脱旧日蛮夷状态,”需设土官治理。至1938年上述各乡编在茂县第三区,均入保甲。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理番境内,桑福田被红军逮捕枪杀。
1936年,四川的特务头子康泽派师长李海澜以“振兴委员会”名义到黑水活动,与苏永和吃血酒,结拜兄弟。李面授机宜,要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对付四方,以扩大势力,同时达到国民党“以夷治夷”之目的。苏永相心领神会,着手实施扩张计划。1936年刊印的邓锡侯编《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云:“汶川只一瓦寺土司,故土司索代庚亡后未准承袭,土职无形撤废。业将全境编组团甲。”但据民国祝世德等纂修《汶川县志·卷六》记载:索观澐为汶川瓦寺第23世土司索代庚(索代兴之弟)之子。代兴卒,代庚嗣,故汶川瓦寺土司在1936年后仍存。
1936年四川第十六屯殖督办署行署改为第十六行署,辖茂县、汶川、理番、懋功、靖化、松潘6县。谢培钧接任专员,在理番实行“县政改革”,五屯被撤废,实行保甲。
1936年(民国二十三年)四川第十六行署实行县政改革,推行保甲制,将原梭磨土司所辖上下来苏划归第二区,取名来苏乡。
理番的问题:当局者邓锡侯言“未准承袭”,《汶川县志》言“父卒子嗣”。孰是孰非?刘历革所言可能比较接近事实。刘历革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刊印的《松理懋茂汶各土屯概况》中言:“民十九故宣慰使司索代庚死于鹅石坝(即黑水)之役,迄未归骨。其子观澐字海帆恪于法令未承袭。现任屯殖军第二营营长,实际仍享有土司政权。”只是其起居文字已汉化,与别县土司不同。故称“阃内土司”。纳坚赞,即斯葛绒甲穆参继纳旺纳尔乌之后承袭为绰斯甲第41代土司。
理番县五屯多变:1.五屯守备有了新变化。具体为:杂谷屯守备为高承谦(益斋)和包德惠;甘保屯守备为桑福田和苟宗华;上孟董屯守备为苍鸿恩和王运昌;下孟董屯守备为沙润源和杨庆云;九子屯守备为杨继盛和王贵顺。
2.梭磨土司原属地分立为六,黑水地区出现四大头人。
四川西部第十六专区解放前属松潘、茂县、理番、汶川、懋功、靖化等六县,是四川大产烟区之一。这里的汉民和羌藏民原来并不会种烟,外地迁来种烟的也不多见。1938年(民国二十五年)后,四川内地各县哥老会分子及投机冒险之徒,蜂拥而来,到十六专区从事鸦片种植,从那以后,十六专区就以盛产鸦片闻名全川。无论是省里派兵到十六专区禁烟,还是十六专区当地政府抽调兵力禁烟,很少有凯旋的:不是被消灭,就是被缴械,狼狈逃归已算是不错的了。
1938年牟尼沟土官程仁清死,其妻禄歌为寻求依靠,招苏永和上门为赘夫,他为控制牟尼沟与禄歇结婚,婚后无子女。
1938年(民国二十五年)2月,国民政府在今茂县凤仪镇设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第十六行署专员谢培钧在五屯完成区乡改制,其中杂谷屯置区,甘保屯为甘堡乡,上孟董屯为上孟乡,下孟董屯为下孟乡,九子屯为木卡乡。
1938年(民国二十五年)理番县府将来苏九沟编组保甲。
四土中的梭磨、党坝、松岗均有变化:党坝土司由泽朗海承袭,管辖400余户。松岗土司措罗1918年死后由石高让恒周承位。
1939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在成都开设边疆大队,苏出于政治扩张需要,派王启新等15名藏族青年前往受训。同年苏永和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1940年,他将长女达朗初嫁给卓克基土司索观瀛次子索国坤,以联姻的手段,扩张势力范围。
1940年)8月(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至汶访禹迹,适土司观澐
卒,于题其讣曰:“世代忠贞。”
1941年4月,蒋介石去重庆搞“抗日捐款”,苏永和纳日管、高阳平派王南部等13人随理番县府秘书杨干去渝向蒋介石献银,蒋委任苏为“理番县梭磨松清乡指挥”兼理松岗事宜专负治安责任。是年,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番县参议员,但从不参加会议,不接受“黑水属理番县管”这种说法。
1942年5月,四川十六专署专员王元辉命留守专署的冯均琏和区保安副司令叶嘉宾,派专署视察秦朝富率一个保安中队到茂北铲烟,茂县西北两路的哥老会烟匪一夜之间就把秦朝富带去的保安中队缴械消灭(茂北事变)。秦朝富和中队长姜某被杀,沙坝区长高钟灵被打死在沟口下面的溜索上。 哥老会烟匪乘势攻打茂县县城。留城保安部队拚死守卫,四川省府命驻理番的保安第三团 一个大队赶来解救,方使茂县转危为安。
1942年,苏永和又派塔尔平等人去成都献银币2000元,蒋嘉奖给苏“五等云麾勋章”一枚。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抛出“勘乱令”,国民党政府授予苏永和“二等一级奖章”一枚。四川省政府授予他“剿匪有功革”一枚,十六专署授予他“禁烟努力奖章”一枚。
1948年,军统成员王迪常奉派到黑水活动。苏永和派人随王于6月去重庆见张群,7月返回。同年,苏永和、高阳平谋划征服麦洼和打击华尔功成烈。6月,苏、高率2000兵马出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阿黑大战”,双方不分胜负,各有损伤而告结束。1949年冬,苏永和得知全国已解放时,一面派代表到兰州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接头,同时又派管家南木尔甲、王泽朗等去汉中见胡宗南,向胡表示“苏等愿忠于党国,统率夷兵主任(胡宗南)指挥,现夷兵有人枪两万余,要求配发装备,要求迭电台来黑水”。胡宗南送给子弹34箱,派遣副师长、军统403联络组少将组长刘宗禹携带电台,于1949年12月20日潜入黑水,将电台安装在麻窝衙门内,胡宗南令参谋张志坚到黑水与苏众和密谈。图谋在黑水建立“反共根据地”,以配合“反攻大陆”。是年冬,何本初到赤不苏,纠集附近的少数民和将匪特的电台上交政府。8月,苏派王启新到茂县黑钵寨向当地团首声言:“双方不计前怨,共同反共。,负责守好黑水的东大门,“人民政府的人没带武器进黑水可以不管,有人枪50就不能进黑水”。10月,茂县专署副专员张承武率领代表团访问黑水,苏永和专程赴维古远道迎接,张承武提出专署派工作组驻黑水事宜,苏表示赞同,并答应负责留驻黑水干部的安全。
王元辉:王元辉原名天元,四川灌县(今都江堰)人,毕业于黄埔第五期,1928年,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傅斯年派遣,王元辉和黎光明一起到川西北考察民俗,完成了川西地区最早的民俗研究文本《川康民俗调查报告》。
1942年春,(民国三十二年)到十六专区走马上任。王曾任复兴社四川分社干事,懋功(现阿坝州小金县)厅长,四川省第十六区、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四川省保安处副处长、处长,中国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职。1949年,王元辉去台,后被授予中将。1992年,王元辉病逝于中国台湾。
王元辉能带来了几个团的保安部队大部队开到十六专区禁烟,与他的背景大有关系。
这就要从蒋介石处心积虑地想从四川军阀手里夺取保安部队谈起。早在1935 年初,刘湘刚任四川省主席的时候,蒋介石就想派亲信康泽担任四川省 保安处长。刘湘不愿把20几个保安团(由刘湘的二十一军改编)交给康泽, 因此表示坚决拒绝。蒋介石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暂派康泽的助手、军校 出身的四川人史良以及叶维,担任保安处政训室正副主任,待时机成熟再夺取这支部队。刘湘死后,蒋介石用集团军总司令的官衔,换得四川省保安处 长王陵基调离四川,带走保安部队的一半(改编成军)到江西前线参加抗战。为夺得剩下的一半保安部队,蒋又通过康泽安插王元辉到保安处任副处长。一旦将王元辉扶正,四川省保安部队就不归四川军阀所掌握。但继王陵基任保安处长的刘兆黎因有四川、西康军阀的支持,王元辉的位置始终不能坐正。
王元辉不甘坐冷板凳,想出去闯一番,以便打开局面。他是四川灌县人,对十六专区了如指掌,推测到此处因盛产烟土,地位将逐渐重要。于是向省主席张群 提出了一个经营十六专区,使之成为“川甘康青特区”的计划。此计划正中 张群下怀。张群是这样考虑的:让王元辉率保安部队去经营十六专区,既可 实现蒋介石继续争夺四川省保安部队的企图,又可在“开发边区”的口号下, 于出几桩轰轰烈烈的事情,让四川人看了心悦诚服。主意已定,便委任王元辉为十六区兼任专员,保安部队尽量供其在十六专区使用。
王元辉为在十六专区确立个人威望,并表明该地区确有大量用兵的需要,上任伊始,便率兵出征。他第一个讨伐对象便是懋功县的烟民。他带着 保安第三团刘源部和第四团谢宇撑部从理番经两河口直奔懋功县城。又命保安第六团刘沛雄部从灌县水磨沟经邓生沟开赴懋功东部的达维。东北两路并进,对懋功县城取钳形包围态势。王元辉宣布了“三头政策”:好人抬头,坏人回头,不回头者杀头。他天天说要杀人铲烟,那知他到懋功后第一批派出铲烟的刘树芬营,刚到新桥沟就被当地哥老头子马春、马青的部队全部缴械。出师不利,首战败北,王元辉本人随即被四乡涌来的哥老武装围困在懋功县城。王元辉在城中,内乏粮秣,外无救兵。驻在达维的刘沛雄部不愿前往懋 功解围。王元辉连连向省府告急,张群不得不加派一个保安团从三江口邓生沟到达维增援,又派飞机向懋功县城空投粮食。这两着均无济于事,王元辉 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在受尽磨难之后,接受了地方绅士的“和平调处”,按照马麟书代表全县恶霸势力用大字书写的“哀的美敦书”,不动全县一株 烟苗,三日内滚出了懋功。当王元辉抱头鼠窜溜回专署所在地茂县时,那里也出了事。留守专署的冯均琏和区保安副司令叶嘉宾,派专署视察秦朝富率一个保安中队到茂北铲烟,茂县西北两路的哥老会烟匪一夜之间就把秦朝富带去的保安中队缴械消灭(茂北事变)。秦朝富和中队长姜某被杀,沙坝区长高钟灵被打死在沟口下面的溜索上。 哥老会烟匪乘势攻打茂县县城。留城保安部队拚死守卫,驻理番的保安第三团 一个大队赶来解救,方使茂县转危为安。自此以后,王元辉再不敢披挂上阵,东征西讨。他只是坐在专署衙门,向各县县长发号施令,命他们冒死去铲烟。保安队的官兵及几名县长成了牺牲品。
1944年(民国三十四年)夏天,理番县县长米庆云奉王元辉之命,率保安队和警察队下乡督铲烟苗。到离县城二三百里的马塘、卓克基、松岗等地转了一圈,烟苗没有铲成,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原来路上遇到了黑水头人苏永和的儿子苏家邦,跟苏家邦打了一仗。保安大队长李征所部的龙、扬两个中队在六敢桥战役中 被击溃,官兵20余人丧生。
同年7月,松潘县长汪一能按王元辉制订的茂北、松南同时出动铲烟的计划,率领专署拨给他的一个保安中队和本县少数警察,前往松南铲烟。王元辉原计划再派一个保安大队进驻镇江关,以张声威。汪一能不等保安大队到来,便带着队伍上路了。松南本为县内头号恶霸李阳山、李尔康父子的势 力范围,汪一能为使铲烟顺利,特邀李尔康同行,宣导铲烟。谁知李尔康不仅不予协助,反而暗中策动哥老会头子叛乱。汪一能行至归化,就被哥老分子包围,所部人马被缴械。汪一能率弁兵数人遁入山林,被烟帮头子马某活捉 杀死。从1942年春到1946年春,王元辉带到十六专区的几个团的保安部队,先后在懋功、茂县、松潘、理番同烟匪和黑水头人苏永和的儿子打过五次仗,最后以王元辉的失败而告终。
同年7 月,松潘县长汪一能按王元辉制订的茂北、松南同时出动铲烟的 计划,率领专署拨给他的一个保安中队和本县少数警察,前往松南铲烟。王元辉原计划再派一个保安大队进驻镇江关,以张声威。汪一能不等保安大队到来,便带着队伍上路了。松南本为县内头号恶霸李阳山、李尔康父子的势 力范围,汪一能为使铲烟顺利,特邀李尔康同行,宣导铲烟。谁知李尔康不 仅不予协助,反而暗中策动哥老头子叛乱。汪一能行至归化,就被哥老分子 包围,所部人马被缴械。汪一能率弁兵数人遁入山林,被烟帮头子马某活捉 杀死。
从 1942 年春到 1946 年春,王元辉带到十六专区的几个团的保安部队, 先后在懋功、茂县、松潘、理番同烟匪和黑水头人苏永和的儿子打过五次仗, 最后以王元辉的失败而告终。
1946 年2月,王元辉卸任离开十六专区。
1946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王元辉卸任离开十六专区由何本初接任。
懋功地区较大变化有二:
1.杨春普先后担任额克什(沃日)土司。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在《嘉绒民族社会史》中言:“今土司杨春辅,于十七年嗾土兵扰乱县城及新桥、石灰窑沟、龙沙沟等处,十八年被免职。政府仍起其伯父杨全忠为土司。全忠死,仍由春辅袭位。”
2.1920年末汗牛屯原守备雍鹤年绝嗣,死后由宅垄屯土守备雍鹤龄代。雍鹤龄代守备期间“肆行不法”至1930年汉牛屯被“改屯为团。”汗牛屯被废至此不存。
松潘地区黄胜关内外的变化都很大,先看黄胜关内: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10月第5期版。
1.小黑水地区分裂出新部落,原有部落有的采用新名。小黑水流域猼猓子沟主要有乌木树、茨木林、麦扎、慈坝等。谢培筠在《川西边事辑览》中云:小黑水地区分化为乌木树、茨木林两部,麦扎未变,毛革更名为毛尔盖,七布更名为慈坝。1935年,慈坝、茨木林、乌木树分属小黑水土官李林马、俄洛孝、益西,他们与麦扎土官达尔基统称小黑水四大土官。
2.松潘县府改土归流,任命了一批新土官。他们是毛尔盖土官苏仁杰、荣昌土官荣德清、大寨土官王道生、毛牛沟守备陈仁清、寒盼守备韩成德、祈米寨守备齐印吉、山巴寨守备山登宝、七寨守备尚渣、额拉秀守备徐家孝。他们都被松潘县府任命为各区区团长。此外,松潘县府还在1934年将呷竹寺土千户安登榜任命为松潘第六区区长。
黄胜关外:1.松潘草地分化新增了一些部落。据1933年6月谢培筠调查,鹊柯分化为阿西齐哈马、下乔柯、勒尔马、阿万。包座地区出现寺庙部落合一的新部落,主要是有百姓及地方的卓藏寺、求吉寺,首领为阿西宣慰长官司卓仓藏(全名卓仓藏·昂旺格拉)活佛。
2.若尔盖12部落演变为17个大小部落。谢培筠在《川西边事辑览》中认为,1933年原若尔盖12部落已演变为15个部落:班佑,大土司纳清;上作革独玛,土司旦柯;塘克,土官万清;辖米,土官阿义克;谟鲁,土官革贡甲;上、中、下郎洼,土官泽花;阿细基寨落帐房,土官俄窪;洪洼,土官旦遮确甲;作克采,土官笃泽;物藏,土官郝诺;热当,土官阿登;阿革登热拉寨落帐房,土官劳那;特阿降杂、特阿藏凹、特阿崇热并有土官泽登、蒋旺索朗、格朗降初。此数到1935年又有变化。
3.1935年8月24日堵截红军的若尔盖12部落中有若尔盖、嘎机卡两新部落,土官分别是泽仁王青和郭哇。因此,1935年所谓“若尔盖十二部落”实际上有17个左右的大小部落。
4.松潘草地上、中、下三阿坝土官有新变化。上阿坝所属的上阿坝六寨、安豆八寨各有土官,但上阿坝六寨以独音寨土官蒋旺扎西为首、安豆八寨以安豆下家呷寨土官董周为首。中阿坝麦颡大土官为杨俊扎西。1932年杨俊扎西传位于其子麦桑·华尔功臣烈饶布登。麦颡直辖12寨,1500户,此外墨尔玛4寨,150户,贾诺、热诺、纳格藏三部各约一百三四十户。阿西墨窪约600户,阿布色凹约80户亦受杨俊扎西节制。下阿坝麦士昆4寨土官为得格尔甲。
5.上中下三果洛克,改称上中下三果洛,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7次会议议决,果洛地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青海建省果洛地区即为青海所有。1935年青海省设果洛行政督察区。
1935年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前后,汶川瓦寺土司未变;茂县原8个土司仅存一个,但却增加了新部落4个,新土官5名,茂县共有土司土官6名;理番五屯有守备10名,原梭磨土司属地分化为15部,有头人及土官12名,另三土有土司3名,理番共有土司土官25名,增加了14个部落,11名土司土官;懋功地区因汗牛屯被废,尚存土司土屯7个;松潘原部落71个,土司71个,至1935年前后,黄胜关内增加了3部落,即大寨、七寨、乌木树或茨木林,黄胜关外增加了8个部落,即桥柯一分为四,若尔盖增加了5个部落,上阿坝增加了一个大土官,但上中下三果洛划归了青海。松潘地区部落达到79个,土司土官80个。整个川西北地区共有土屯部落115个左右,土司土官如果每部只计一名,无土官或重复不计,则为114个左右。
1938年时,川西北土司土屯部落仍处在变动之中,至1950年初,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懋、茂、汶地区:
1.索国光仍为“阃内土茂汶地区。汶川瓦寺土司索观澐1940年8月卒,“观澐卒,子国光嗣。
“土司”无地无民。其职保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茂县土司俱以消亡,所管各寨都已编联保甲,原土官担任保甲长。
2.懋功地区额克什土司杨春普、别思满屯守备古丹墀、宅垄屯守备雍鹤龄,八角碉屯守备不详。大金川地区河东屯守备阿靖峰,河西屯守备胥仲臣(茂廷)。绰斯甲土司纳坚赞反对四川省政府划绰斯甲于西康,1939年纳坚赞坚拒西康省接管,并派土兵防守各关隘致川康两省都未能实现对绰斯甲的管辖,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理番五屯地区:
1.1938年五屯完成改屯为乡后,除木卡乡,即“百姓为羌,首领为番”的九子屯外,原屯区实权仍为各守备掌握,至1949年杂谷区(镇)、甘堡乡、上孟乡、下孟乡的实权者分别为原五屯守备的后代:杂谷杨纯武、甘保桑梓侯、上孟董苍定安、下孟董沙道刚,他们仍以守备称。
2.1938年后梭磨来苏9沟结束了长达25年的“扣苏械斗”。来苏上四沟由苍旺·纳尔乌统治,来苏下五沟则由苏永和长子苏家邦掌握。
1939年3月松潘县政府委卓仓藏前往麦洼部落宣慰,麦洼部落原属甘孜瞻化县,后迁入川西北麦洼正式归入四川,并与麦颡拴头。
1939年苏永和妻俄斯密至下来苏,整个来苏9沟的实权逐渐为苏永和控制。
3.1940年末,黑水地区尚存苏永和、贡.高阳平、纳日管三大头人。其中苏永和管辖龙坝、麻窝13沟半,2000余户;纳日管管辖沙板沟等处31沟,3000余户;功高阳平管辖木苏等地12沟,2000余户。
4.1940年,理番县在马塘设指导员,地辖安曲、瀼口,白脑壳头人笃尔吉任指导员。据民国三十年(1941)统计,安曲有600户,大土官为温布琼佩———既是安曲查理寺温布,又是安曲各部落大土官,故名。他是川西北草地集教权和部落行政权于一身的典型。
1940年中后期,上中瀼口大土官为杂俊,下瀼口为黑水贡.高阳平征服。
1940年后期,卡尔沟部落土官为泽郎华尔德。据1953年统计,该部落计273户,1092人。
1.1940年,乔科三部已归属甘肃。包座地区变化为上包座、下包座、求吉、阿西茸、巴西、黄栽(黄寨)、谷尔坝(芶洼)。其中阿西茸为包座七房的领头人。阿西茸土官为阿旺达吉,求吉部落土官为罗周(州),黄寨土官王帝,巴西土官罗尕,上下包座、谷尔坝(芶洼)土官不详。寺庙部落合一的卓藏寺、求吉寺首领仍为阿西宣慰长卓仓藏。
2.若尔盖十二部落变化为班佑、阿西、多玛、辖漫、嫩洼、热当坝、幕、降扎、占洼、崇尔、热尔、唐克、嘎机卡、求吉郎洼共14个大小部落,其中班佑部落为若尔盖十二部落之首。班佑部落土官仍为泽(柴)旺泽西,为十二部落总土官,塘克部落土官仍为华尔谦王修(又译:白尔亲王休)、热当坝。
2010年第5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10月版土官阿登(又名登巴将木措),阿西土官变更为阿旺达吉,嫩洼土官为万江。他既是安曲查理寺温布,又是安曲各部落大土官,故被称为“温布琼佩”。他是川西北草地集教权和部落行政权于一身的典型。其余部落土官不详。嘎机卡、求吉郎洼、分别隶属格尔底寺、求吉寺、另有索克藏,隶属索克藏寺。据此,如加上索克藏可以大致认定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若尔盖十二部落为15个大小部落构成,原物藏、阿革登热拉寨帐房已不存在。
3.1940年末阿坝地区有麦颡(中阿坝)、麦尔玛、安斗(又名安豆八寨,属上阿坝))、麦哇、措周(原上阿坝六寨)、麦昆、安曲、贾诺、茸贡、安羌(下阿坝)、柯河11大部落,以麦颡势力最强大。麦颡大土官为华尔功成烈然布丹。与麦颡拴头的部落有麦尔玛,部落土官为那么甲;安斗八寨,总土官更尕旦真;贾诺,部落土官尕柯尔;茸贡,部落土官杨石。此外,尚有柯河部落与麦颡拴头,土官不详。
1940年麦洼人口700户,在位土官桑吉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