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什么呢? 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冤屈。无非是老了,病了。自杀前,她留下遗书:难受,难受,生不如死,活着没意思。在其中反复出现。被救起后,却也一直沉默,拒绝交流。人之暮年,悲苦入骨,也不过是一声叹息,就算是人被救起,生活却依然无望。同时不仅仅是疾病。距离湖北武汉不到一百公里69岁的林木文,坐在堂屋,一边在火盆里面给自己烧纸,一边喝下农药。纸钱烧了一半,人就已经没了。“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后来听说的是。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一名村民说,“这样死,还‘体面’些。” 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的自杀率降低一半,已经到了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数据上看,中国的自杀率总体是在下降的。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摆脱这条路,这或许就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在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中国老人自杀比例是其他群体自杀比例的三倍。而农村的自杀人数又远超其他人群。这不是谁家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中国农村的普遍现实。不仅仅是老人自杀寻死,这些事件里同样有“他杀”的影子。 2008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送到医院。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不少老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些老人不想成为子女的累赘,自杀之后也能为子女带来收益(白事收礼),他们还会为子女着想,不会在家里自杀,而是选择山里,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两个老人都想自杀的时候也不会同一天或者同一个屋。不到万不得已,真的不会选择自杀,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背后更多的是绝望。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之后,更别说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病,无论是物质上或者感情上,他们得到的反馈少得可怜。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好像变得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我们的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在不断加剧,很多尚未踏上老年的中年人都在担心这个事情,自己老了怎么办?当城市的老年人在公园里遛狗、在广场上跳舞的时候;当我们每天为延迟退休而争论的时候;当我们畅想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时候,在满大街追问城市老人幸福感的时候;有谁知道农村老人的梦想是什么?“只要睡到土里就一切都解脱了”,许多农村老人还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等到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那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农村里一部分老人的“幸福”。 http:////image.uczzd.cn/11096278147577836695.jpg?id=0&width=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