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062|评论: 4

[你评我议] 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养老到底有多残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养老到底有多残酷


我的朋友可二,是一个重度躁郁症患者。如果你不了解这种痼疾,那么,换一句话——他是随时可能离开的人。久病成医,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见了太多的同类。有一回,我问他,知识分子是不是容易患精神疾病,自杀比例最大的一群人?他说,不是。是底层沉默的农民。很多时候。当有话语权的人离开。如梵高、三毛、张国荣、茅侃侃会引起广泛关注。但更多无名的人,无声地生,无声地死,在公众之中,泛不起一点浪花。这些自杀群体的生存悲剧与精神困顿,基本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偶尔被人提起,只是被当作猎奇的新闻,或是感慨一番,无法诠释苦难。
今天写一写,在底层的老人们,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着最朴素的愿望,年轻时养儿育女,年老时老有所养,善始善终,则此生无憾。近三四十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也开始转型,从计划生育到开放二胎,宣传标语也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广大农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千年以来的乡村秩序和伦理传统同样面临考验。农村老人自杀多发,是其中极其突出的一个现象。
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这道伤疤也一直拷问着我们的道德良知。我自己出身农村,同村的女人,喝药而死的不是个例。同村的老人,自杀的也不在少数。我发小的父亲,因为工地开石头受伤,脑溢血,半身瘫痪,不能行走,无法自理,自己偷偷的拿了家里的“百草枯”,晚上喝了药死了。
走的决绝,一句话没留,一个字没写。他怕给家里添麻烦——重组的家庭,赤贫。自己看病弄得已经穷的没办法了,家里已经走上绝路了,于是就自己了结了自己的病残之躯。这种选择和心态,在农村就是常事。
http:////image.uczzd.cn/11214761236800276761.jpg?id=0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这种新闻也不少,18年七月洛阳一老人跳河自杀。
http:////image.uczzd.cn/9688923929422186301.jpg?id=0&width=7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什么呢?
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冤屈。无非是老了,病了。自杀前,她留下遗书:难受,难受,生不如死,活着没意思。在其中反复出现。被救起后,却也一直沉默,拒绝交流。人之暮年,悲苦入骨,也不过是一声叹息,就算是人被救起,生活却依然无望。同时不仅仅是疾病。距离湖北武汉不到一百公里69岁的林木文,坐在堂屋,一边在火盆里面给自己烧纸,一边喝下农药。纸钱烧了一半,人就已经没了。“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后来听说的是。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一名村民说,“这样死,还‘体面’些。”
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的自杀率降低一半,已经到了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数据上看,中国的自杀率总体是在下降的。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摆脱这条路,这或许就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在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中国老人自杀比例是其他群体自杀比例的三倍。而农村的自杀人数又远超其他人群。这不是谁家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中国农村的普遍现实。不仅仅是老人自杀寻死,这些事件里同样有“他杀”的影子。
2008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送到医院。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不少老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些老人不想成为子女的累赘,自杀之后也能为子女带来收益(白事收礼),他们还会为子女着想,不会在家里自杀,而是选择山里,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两个老人都想自杀的时候也不会同一天或者同一个屋。不到万不得已,真的不会选择自杀,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背后更多的是绝望。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之后,更别说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病,无论是物质上或者感情上,他们得到的反馈少得可怜。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好像变得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我们的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在不断加剧,很多尚未踏上老年的中年人都在担心这个事情,自己老了怎么办?当城市的老年人在公园里遛狗、在广场上跳舞的时候;当我们每天为延迟退休而争论的时候;当我们畅想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时候,在满大街追问城市老人幸福感的时候;有谁知道农村老人的梦想是什么?“只要睡到土里就一切都解脱了”,许多农村老人还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等到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那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农村里一部分老人的“幸福”。
http:////image.uczzd.cn/11096278147577836695.jpg?id=0&width=7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青年报》14年7月曾经推出过一个专版《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http:////image.uczzd.cn/9588956881882234128.jpg?id=0&width=7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份报道中你可以看到——"有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

有些老人甚至说,“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这些话语,都是以平静的语气说出,并无激烈,也无颓唐。可恰是这样的平常化,人人都感到悚然而惊。一个人幸福与否,从不是看风光时如何呼风唤雨,而是看贫弱衰病时如何苟且偷生。倘若人至暮年,也能活得体面,有尊严,不孤独,那么,这一生,也能算得上善终。=人一老,价值丧失,朋友稀少,子女又不在身边,没有倾吐对象,极容易陷入抑郁。但老人的抑郁,极难被重视。

大家都向往新生的、热闹的、成功的人与事,对衰朽的、苍老的、病残的,多会不由自主地忽略。如此一来,摆在独居老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静悄悄地死去,死后多日,才被人发觉。二是在贫病中了此残生。

无论哪一种,都令人满心悲凉。婆媳关系紧张、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很多农民早就见怪不怪,“老而不得善终”,这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情一幕。疾病,家庭矛盾、孤苦无依、怕拖累子女,是老人自杀的主要诱因,近三四十年来,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年轻人都选择自立门户组成新家庭。由原来的老人与儿孙共居的变成了独居或者在子女家轮流居住,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传统孝道的瓦解和淡化,对于婆媳关系紧张,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见报诉诸法庭,我们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同时还有这么一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单子女外出或者不幸过世,对于老人来说更是没有了活着或者说养老的希望了。人生虽长,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将要面对或者说已经在面对的事情,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农村老人或者说身边老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明白,父母已老,他们需要我们,恰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一样。而行孝,绝非只给予一点物品,还有陪伴。赡养,也绝非按时打钱,还有对老人生活的关照,精神的抚慰。一个失去母亲的朋友曾说,我们和父母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你以为有的是时间,实际上,陪伴父母的机会屈指可数。

珍惜眼前人。

陪伴趁当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