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少年不知愁滋味,回首已是皓发年。近年来,常与人聊天,最爱怀旧,许多往事不曾记得,但少儿时期老达城西门上的小伙伴们却历历在目。 西门上:清朝嘉庆年间,清王朝的兵营驻扎在达县城西较场坝。因军需民用房屋增多而成为街。这条街从西城门(红旗大桥)外到石岭桥,顺州河呈东西走向,长305米,宽15米。这便是西门上的雏形,今天叫西胜街。有些达城人将原西城门东向大西街部分地段叫西门上,即今天的都市花园东端界往西,这可称之为广义的西门上。 前世纪50年代前后,西门上多是单层连排青瓦木板房,也有两层楼的。地面为大青石板铺就。街面为宅第店铺客栈、茶坊酒肆、饮食小店、百工作坊。那个年代,这里是达县城最大的集贸市场,街道两侧,摆满了新鲜菜蔬、农副产品或其它。山(铁山)那边的背老二、挑老二多在西门上贸易留宿,城内的居民大多要来西门上逛逛,西门上大青石地板湿漉漉的,人来熙往,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甚为热闹。 西门河坝:即州河岸西门上地段,芳草萋萋。东段蔑匠街下有一条小溪河涓涓流入州河水,有时水深不可涉。小溪两岸是不大的沙滩地,小伙伴们放学后喜欢在这里开打沙包战,抓起湿沙用手包裹捏紧成为球状欢笑着向对方扔去。有些小伙伴喜欢在沙滩上挖“陷马坑”,用手挖一个约50公分深度小圆坑,篾片架在坑上面,报纸平铺在蔑片上,纸上面掩盖沙子,用手掌轻抹,使地面无异样,坐等有人陷坑。西门河坝少行人,久等无人陷坑,便自己将脚揣进陷坑,手舞足蹈高叫着胜利。有几个大胆顽皮的小伙伴去了人多的南门河坝,在沙滩小路上挖“陷马坑”,有让路人踩入“陷马坑”的恶作剧。西段有一个牛奶场,小伙伴放学后、星期天、或寒暑假领一头牛在河岸放牧,一分钱劳动报酬,不交大人,兴奋异常。牛奶场下面有一个平整开阔沙滩地,篮球场大,是西门上小伙伴主要相聚玩耍之地。有时,小伙伴进行“占国”游戏:用竹棍在沙滩地划一个2米左右的大圆圈,将竹棍插立在中央,这便是游戏中的“国”。游戏双方都有自己的“国”,双方互相派兵追逐,被逮着的俘虏即“死”在沙滩地上不再进入游戏。追逐过程中,被追方可逃回自己”国”中手握竹棍受保护,离“国”时又被对方追逐捉逮。一方将对方“国”中人全部逮“死”完,游戏结束,失败者被处罚唱歌或搬东西。有时小伙伴还爱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个小伙伴当老鹰,其余儿童排成纵队,每人将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或拉着衣服,最后为小鸡,领头者为母鸡。老鹰千方百计抓后面的小鸡,母鸡则用双手护卫阻栏,但小鸡终究还是被逮住,小鸡则替换老鹰。丢手绢:小伙伴们围坐一个大圆圈,一人拿着手绢沿圈外边跑边佯丢,将手绢丢在某人身后,被丢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自己位置时可胜利坐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唱歌、跳舞等。过后替换丢手帕者。那个年代,手绢是小伙伴必备品,别在孩子的胸上,晚上,母亲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第二天起床时再别上。蒙眼捉人:也是在圆圈内进行,用手帕蒙住一人眼睛,在圈内捉人,并说出被捉住的人是谁,便被解脱,由被捉人替换。跳“拱”(谐音):类似体操的跳马,所以也叫跳马儿。作“马”者弯腰将手垂立地面为第一高度,弯腰用手垂接膝骨为第二高度,直立低头为第三高度。小伙伴排队依次跳“马”,可用手撑“马”背,或不用手撑,双脚分腿跳过。凡跳不过或触及“马”身则为输,自动替换作“马”身。 小伙伴在西门河坝的游戏多有季节性:春天放风筝(纸鸢(yuān),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历史。小伙伴做的风筝多种多样,一般用竹蔑和白纸做成。清明时期小伙伴们在西门河坝拉线放风筝的情形,如古诗写照: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天冷时,小伙伴多进行斗鸡游戏,能暖和身子。游戏者一条腿向前拐着,可用手搬住,单脚一蹦一跳地用那条拐着的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得失去平衡,拐着的腿放下来,谁就失败。玩法多样:单挑、单人守擂、四人双擂、三人撞、混战等。双方各自有兵营作为休息地,但拐着的脚不能着地,对方不能攻击。但不能老呆在兵营内耍赖,如果呆在兵营里休息超过时限,则被判负。天热时,西门河坝则是小伙伴游泳好地方。大人常常警醒我们,不准下河“哈澡”(游泳)。小伙伴们暗地传递着眼色,悄悄结伴下河。穿背带式开裆裤年龄的小伙伴光着身子,穿合裆裤的小伙伴穿着短裤衩惬意地飘浮在水面,仰露着肚皮:狗刨式、青蛙式、仰泳式,自由自在尽兴而归。上岸后,将脚用泥土抹得脏黑,让大人看不出我们下河“哈澡”的痕迹。我自小爱好游泳,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与小伙伴们私自下河游泳被老师发现,责令我们三人光着身子在学校游行。那个 年代,小伙伴5岁后开始穿合裆裤,有的家庭贫穷者在进学堂前才穿合裆裤,但要穿一内裤遮羞。7岁发毛上小学的我们,已知羞耻,很不情愿。幸好,学堂不大,一个大庭院,几间教室,没有操场,只有一个天井,又是上课时间,我们无奈用手捂住下面勿忙奔跑,有同学于教室伸头探望。这成了我人生最大一件糗事,情何以堪,名垂我史册。 小伙伴大将娃娃头,叫麦麸、王幺娃。他们年龄比我们大,少儿游戏多由他们组织。若有的不听话,他们便不高兴这个人,叫其为汉奸,要小伙伴们疏远他。更多是,因大将娃娃头的组织带给我们游戏和快乐。 石岒桥:又名龙凤桥:位于西门上最西端。是西向陆路入达县城必经之桥。西通文家梁,山(铁山)那边的渠县、通南巴平,汉中。石岭桥为一座石拱桥,下拱上平,长约10米,宽3米,两边是全石栏杆,1米高。桥下由凤凰山黑沟坡、白岩寺、老达一中下流的三股溪水交汇流入。50、60年代溪水清澈,附近的妇女多在石岭桥下捶洗衣服。那时,石岭桥的过客如乡村赶场一样,“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来往而不绝者”。小伙伴有时相约在一起,在石岭桥下捉迷藏(藏猫猫)。经过石头“剪刀布”猜拳后选定一个人在桥下躲藏,大家分头寻找,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躲藏者。为了不被找着,小伙伴花尽了心思,气候炎热时,有躲藏者穿着短裤,嘴含一个空心透气的竹竿潜藏在水里。小伙伴们喜欢在龙与凤的石岭桥“做家家”。记得有一次,6岁幸运的我被选中做新郎,5岁的小玉做新娘。小伙伴们用手相互连接做成肉轿,抬着新娘过石岭桥。前面的蹦蹦跳跳用手做喇叭状,模仿喇叭声音演唱着“滴尔啦,嗒尔嗒”……结个婆娘卖烧腊!”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望着新娘小玉傻傻作笑。前几年,我还看见小玉,现虽已是老玉,她嫣然一笑,竟与“做家家”时笑靥如花一模一样。 西门老街:50、60年代,西门老街上午集市贸易喧嚣繁华,下午略显沉寂,不时可见牛拉车缓慢驰行。赶车人不断挥舞着响鞭吆喝,黄牛无动于衷,拖拉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喘着沉重粗气。有时,牛拉车会发出刹车刺耳的尖叫,大半个西门老街都听得见。也见,戴着草帽的下力人拉着板板车(木架车)经营运输生意。车架用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比自行车轮要粗大一些),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拉车的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前行。拉板板车的下力人多是搬运社职工。牛拉车,板板车是达州主要运输工具。西门老街那个年代没有汽车通行,有时,小伙伴相约去老车坝看稀奇物——汽车。有个姓任的小伙伴看汽车时曾经掉队迷路,被好心人送到公园旁边的派出所,安全脱险。小伙伴在西门老街主要游戏:拍烟盒、拍糖纸、滚铁环,弹滚珠、翻绞绞、跳绳、跳房、跳橡胶绳等。有一位男小伙伴爱踢毽子,女生不是他的对手,大家叫他“假女”。西门老街临老城墙处有一家连环画图书摊,吸引着我与小伙伴们,几分钱可美美地读上半天。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毛流浪记》、等,也有革命故事《鸡毛信》、《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有时,在那个图书摊阅读,不知肚饿,忘记了吃饭。上学后,我对文学书籍特别喜爱,爱泡新华书店或图书馆,走上了文字工作道路,这多得益于小人书的启蒙吧。 入夏,达县气候炎热,常有秋老虎肆虐。夜晚,西门老街的住户多在自家的街檐下搭床纳凉睡觉,有门板,竹编床、凉棍床。小伙伴们抱着枕头安然入睡,天亮醒来时,不知道自己好久睡到了室内的床上。小伙伴有李姓瞎子两兄弟,年龄相差3岁。兄先天双目失明,弟先天单目失明。弟常牵领着哥去说书人的茶馆,坐在暗角里,全神贯注,竖耳细听。哥李瞎子长大后为谋生,成为算命先生,其丰富的知识多得益于听书。那时小伙伴常与李瞎子聚坐于街梯上摆“龙门阵”,主要是李瞎子讲,他将茶馆听书的故事转述给我们,也讲达城鬼怪神仙故事:州河对岸周鸡公山梁下梳头女鬼,兴隆街会仙桥的传说,西门上菜码头无头女鬼,金鸭儿及鲁班的传说等。月光投入他面部时毫无任何表情,苍白异常,沉闭的瞎眼,嘴唇翕动,有些让人害怕,突然他“哇”一声尖叫,吓得小伙伴们随之喊叫,相互拥抱。“龙门阵活动结束后,有的小伙伴不敢单独回家。 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变迁的西门上,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旧貌换新颜。大街加宽,青瓦木板房换成钢筋水泥青砖,高楼大厦林立,西门河坝沙滩建设成滨河游园,石岭桥及桥下的河水不复存在,变成宽畅的大街。昔日西门上的小伙伴已成为大爷大妈,常在滨河游园跳舞或柱杖休闲聊天,有时相互遇见,摆起曾经的少儿时期过去,不胜感叹嘘唏。 小时候我们好想长大,真傻!现在我们人老了,好想返小,天真!回想小时候,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那有多好!遗憾的是,现代的少儿小伙伴们,被作业及家教困顿在家里,少了游戏与往来,没有了我们那个时候的趣味与快乐。 今天,我曾经的小伙伴多不在西门上(西胜街)居住,有的去了北京上海或国外,少了音讯。西门上的小伙伴,你们还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