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参加了去柬埔寨旅游的旅行团,第一站就去参观吴哥窟,不去不知道,去了才知道吴哥窟里还有大吴哥城、巴戎庙、空中花园、塔普伦庙、小吴哥城、皇家公园等等景点,因为是旅行团就不可能详细的深度的观看景物,只能是走马观花的观看,导游催命似的赶着走,几点几分在哪里集合,我们也就马不停蹄的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急急忙忙的观看拍照,也就分不清照片是在哪个景点上拍的,麻辣网友们慢慢欣赏分辨吧。 参观游览柬埔寨吴哥窟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中国人,他叫周达观。周达观(约1266年-1346年),元代地理学家。字达可,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人。元贞元年(1295年)周达观由温州港出发,奉命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次年(1296年)至该国,居住一年多,至大德元年(1297年)返国。据所见闻,撰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记录了真腊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元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全面介绍柬埔寨吴哥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情况的专著,据作者亲历其地的见闻而录,以其记载的翔实可信而在国内外享有盛。 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吴哥窟被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当地的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1819年法国人.雷慕沙首先将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依据书中记载,此后个别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到过这个地方,还写过报告,但被世人认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也是依据该书记载为寻找新的热带动物标本,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大大肆宣扬,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乘坐热气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 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吴哥窟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当时的石工可能还未掌握拱券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吴哥窟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窟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它的浮雕石刻。吴哥窟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东壁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北壁是毗湿奴与魔怪交战图,西壁是这个故事的继续,即“神猴助战图”,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战争情景。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忐示深远的空间,堪伥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虽然拥有“高棉的微笑”的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最被世人熟知建筑,但塔布笼寺才是他在位期间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文字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