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女儿食堂,是受杨力先生一篇散文叫《女儿食堂》的影响。读其文,观其图,忆其味,又勾起了我那久违的馋虫。
老婆一口气点了三碗全蛋金丝面,还点了甜水面和馓子油茶,弄得满满一桌,把小吃都搞成了大餐。儿子是第一次到女儿食堂,看见这里的摆设,和人来人往的热闹劲,特别是发现一块“金堂名小吃”的招牌,就一直是充满了好奇。儿子先吃了一口全蛋金丝面,感觉味道不错,就给他妈夸好吃。老婆高兴地告诉他:“妈读书时来吃过,地点未变,味道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味道。”儿子半信半疑,就向我寻求印证,我不得不点头同意老婆的说辞。确实,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个面馆能开这么长时间,而且生意一直不错的,估计方圆百里,也非常少见。这个女儿食堂,则是诞生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火红年代,最初叫“公私合营三八食堂”,真是实打实的好几十年了。
其实,只要我们把时光倒推几十年,遥想那时的人能吃上这么可口,而且不贵的食物,确实应该很开心。这也许是女儿食堂一直生机勃勃的硬核所在。我们经常说,做生意的人,要诚信经营。这话说的轻松,但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如今大街上,一些饮食店如同走马灯样地换主人,这些店主都应该到女儿食堂吃碗面,或许才会真正明白人家红了几十年的真谛。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又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女儿食堂经久不衰的根本。即便到了现在,仍然有不少附近的老人,还是喜欢带着孙子孙女来这里吃早餐。这样看来,这女儿食堂的活力,还会因为食客们的推崇,一直延伸下去。
记得2015年,八十多岁的流沙河,在家人的陪伴下也曾到女儿食堂,吃了一碗正儿八经的全蛋金丝面。其实,也只有对故乡感情深厚的文人大咖们,才有这种故地重游的冲动,才有这种回走几十年的淡然。比如杨力先生,他们也是为了追忆30年前的味道,才因为特别的爱,去特别的地。又比如沙河老师,估计他也是为回忆70年前的味道,才再次前往女儿食堂的。而对于那些突然有钱的大款们,像女儿食堂这样的普通地方,要档次没档次,要排场没排场,估计是不屑一来的。幸好,能坚守一地文脉的人,恰恰不是这些浮躁的家伙,而是懂得感恩,懂得回忆,不断追溯根本的人,就如那些每天带自己小孩子来这里吃早餐的大人们,还比如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女儿食堂,不变的是那几十年前的味道,不变的是那文化街的故地,不变的是那一脉相承的服务。女儿食堂,变的是来来往往的食客,变的是门前车水马龙般的行人,变的是四周高楼的崛地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