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第三集
林一阳:改成民乐势力的旗帜怎么样?加2个字就体现了他想永远当恶力的老大。
沈鶠菡:这个怎样概括,我还没想好。用一个什么词语,既能说明他是恶势力的老大,又能说明他有钱,没有权又想有权控制黑势力,还能说明他是一个什么人都放在眼里的“恶霸”,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讲道义的民乐“人物”?
林一阳:对,前面已作过些交待,这个人仗势前辈家产,恃钱作恶。这里主要表示他想踩住冒头人物,想独霸民乐的心态。
沈鶠菡:在没想到适合词语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模棱几可的词语:“民乐有头有脸的人物旗帜”。
林一阳:对,有头有脸。势有权势、有钱势。
沈鶠菡:今天又领了两个写作任务,要求本月25号前交卷。11月我发的《夹门关的早市》节选(三千多字),圈里反响较好,《邛崃文史资料》准备全文(七千多字)登载,所以现在不让我在网络上发(保证原创性),只能待文史资料出全书后,才能在网上发布(估计本月底出书)。
林一阳:真不简单,老当益壮!王老师。名位师友对这两节有无争议?忙完没有,王老师,请对这几节挑剔一下吧,看有无毛病,可以发表出去吗?
沈鶠菡:我接受的约稿,要20号左右才能结束。可昨晚又接到了电话,今天下午两点还要去开会。题目是新城建设中如何融入新科技,这是成都市城市建设局出的题目,以邛崃文坊打造为切点。要邛崃申报两个项目,每个项目申报成功后给20万元(该社区项目部安排使用,与老科协及写作者无关。但事情还得要做),是2020年的项目。究竟什么时间能完成,我心里还没底。
你最后发的这几节,我都认真地看了,大体上没什么意见。只是感觉不够精彩,没有激起读者看了上节就想看下节的欲望。仔细想想,你的笔触也是够细腻了,故事也是精彩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思来想去,原因是你铺垫不足。不能说你没有丢“包袱”,我是说你没有把“包袱”丢够。此外,还是以前的不足没有克服,就是有些语音不精准,造成指代不准确。比如“白天看他那武大不如的形象,晚上一完事就鼾声如雷”,“武大不如的形象”指代什么,是武大与“小金花”经历过的其他男女的床上功夫,还是什么,指代不明!当然这只是我善于“吹毛求痴”眼光的看法和感受。再征求一下其他文友的意见吧。
第51、52节中,“你这鬼老者说得那么神秘”中的“鬼老者”,应该在“者”的后面,或前面用括号注明方言念“嘴”,写成“鬼老者(念嘴)”,不然就与通篇方言小说不协调了。另,“新开张的纸铺”与“邹氏纸铺”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待说明为什么“新开张的纸铺”拆回雅安不久,“邹氏纸铺”也跟着拆走?这两家纸铺虽然都“外来”,但毕竟不是给同一个房东租房,“邹氏纸铺”规规矩矩,经营得好好的,又没跟人结什么梁子,为什么要搬走呢?况且“新开的纸铺”并不是“邹氏纸铺”的老板(依靠)或下属,相反,“邹氏纸铺”应该是“新开纸铺”的后盾,只有“邹氏纸铺”倒了,“新开纸铺”才能倒,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说中间缺少了必要的交待。
林一阳:邹氏纸号垮的原因在后面作了说明:他们高价收购纸而降价销售,还要加上远程运费,你有多大本钱折腾?加上蔡承宗和王民武的精心运作,几个回合就使他们败走麦城!本想击垮蔡氏而一家独尊的计划落空,辉煌一时的“邹氏纸号”不得不灰溜溜地退回雅安。而新开张的纸号搬起只是一个信号。对不对?王老师!
沈鶠菡:把两件事揉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片面,一个东西的存在与沉伦必有天势、地利、仁和三个条件。文中只地利,即高价收购纸而降价销售,还加上远程运费,没有多大本钱折腾;仁和,外地人不遵当地民俗房子“宁愿给人停伤,也不给人成双”,与当地人搞不好关系。但仍缺少“天势”的交待与说明,就显得不完整、缺少了什么东西一样。
林一阳:天时就是大清朝初建国政宽人和,国家要藏富于民,承宗不再供应蜀都的纸,大家平等竞争。人和方面重要的是蔡氏纸业的质量提高,同时略降价销售,还要那么多纸商和买主的信任等。主要是把当地的一些风俗揉进去写。表现一下我们地方风俗。
沈鶠菡:这样好!
李继武隐藏身份是一个很好的“包袱”,认为应该在各节或适合的位置,以语言、行动作适当铺垫,不说层层设凝,也要设一定的凝“迷面”,才会使小说更据阅读性,吊起读者的味口,使之不得不往下看,或看了这节就期望着看下节的欲望,这是一。二是不至于53节“恢复姓”时,一直都是“民武”突然出现“继武”而让读者感到“突然”。另,关于“英雄”的议论,不知作者后面是否还会论及,如果还要论及,这就不算多,如果不再论及,尽管不能说“宣宾夺主”,至少也要说就显得多了。其他,我没什么意见。
林一阳:不知王老师注意三处细节伏笔没有?一是王民武初次接触张启芬时,张问到他的身世来历,他就口吃并支支吾吾;二是王民武在给第一个儿子烧三朝起名时犹豫不定;三是蔡承宗送他纸坊时,问他改不改名号,他想连自己都还不晓得咋姓,要自己改名号还不知改啥呢?把这三点铺垫连起来思考,就觉得王民武的姓名用的是假名字,至少有疑点。红学家们在评论红楼梦时所提到的草蛇灰线的表现手法,大致就是这样的吧。
在“蔡氏纸业”与“邹氏纸业”的价格战中,“邹氏纸业”如何被击败?我采用的虚写手法,就像《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样,前面写华雄斩了袁绍、曹操很多大将,当首领问起谁能斩华雄时,关云长自报其名,他一个马弓手被人瞧不起,是曹操保举他上的战场,当酒还没温热,他就把华雄的头提回来了。书上是这样状写关云长的武功的吧?至于他怎么斩的华雄,书上没有交代?但读者可以想像关云长的武功有多厉害。
沈鶠菡:伏笔当然可以是一两句话,但在长篇里一两句话,甚至一章一节几乎都可以忽略。主人翁比如“启芬”、“蔡承宗”等太“木纳”了不好,毕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应“铺排”一下,一是便于丰富人物情感,二是便于提高小说的“精彩”度,三是便于读者“探究”的兴趣,至少我是这样看的,你再看看其他文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没有,就是我太不“用心”了。
林一阳:“邹氏纸业”才到民乐时来势汹汹,先发一拳把蔡氏击痛一下,初战告捷,激发出他们贪图大获全胜的决心,不惜从雅安高价收纸;而蔡承宗和王民武首战吃亏后却冷静应战:一是提高纸质,二是适当降价,三是游说一批故旧,他们的精心运作最终战胜了“邹氏纸业”,至于他们各自如何具体操作就用不着细致交代了。所以采取虚写的手法。
沈鶠菡:学术讨论有分歧是正常的,人云亦云,同一个声音就不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林一阳:说得好,王老师,就是要有讨论才有提高。其实张启芬并不木纳,当听说夫君要恢复原名为李继武时,她才回想到第一次见面时王民武说话的情景,还有为大儿子起名时的情形。启芬的回想好比提醒读者注意一下前文的描述。还是大家讨论好。感谢王老师!
沈鶠菡:“虚写”与“留白”都是艺术手法,运用好了能“以一当十”,还能省很多笔墨。
林一阳:王老师提醒得好,那个“长价”字我查了一下就改成了“涨价”。还有不知张启中一贯摸人胸脯的描写过份不,出版时通得过不,请王老师指正一下。
沈鶠菡:没问题的!那只是“张启中”的动作,而且是点到为此,一点都不“血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