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
                        曾经英姿飒爽的父母
            伟岸的身影正在日渐佝偻
            你有没有察觉
            曾经意气风发的父母
            在你面前正变得小心翼翼
            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
            父母,就老了......
            比起年老
            他们其实更害怕生病
            比起死亡
            他们更怕给子女添麻烦
                        01
            “每3个留守老人,就有一个会自杀”
            刘燕舞教授曾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中,讲过一件事。
            一个留守老人病危,临死前,想见儿子一面。
            儿子听闻后,请了一周丧假,回了老家。
            本以为父亲不久于人世,不料两三天过去,父亲迟迟没断气的迹象。
            儿子不悦地说道:“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还是把丧假算进来的。你这样让我怎么跟老板交待?”
            老人心一寒,拿出一瓶农药,一口闷了下去。
            没一会儿,老人死了。
            儿子如愿所偿。在7天内,办完了丧事,然后带上行李,离开了家。
            如此不孝,如此行径,真是畜生不如,令人发指。
            可报道这事的刘燕舞,在深入调查后,才发觉农村留守老人,已是哀鸿一片。
            刘燕舞走访了11个省,40多个村庄,发现留守老人自杀这事,对不少当地人而言,都不算个“事”。
            某偏僻的村庄,一个69岁的老人,换了身干净的衣裳,坐于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农药。
            纸钱烧到一半,老人应声倒地,一阵抽搐后,死了。
            某农村,一个老人,怕死后儿女不埋,在山包上,自个挖了个土坑,然后喝下农药,毒发身亡。
            村庄的老人们,不知道老人自杀的原因,却好似又都能理解老人自杀的行为。
            当地村民说:“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甚至有些村庄说:人过七十,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活不下去了喝个农药,也算是正常过世。
            专家刘燕舞统计发现,留守老人的自杀率,竟已超过30%。
            也就说,每3个留守老人,就有一个会自杀。
            02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孤独”
            先是震惊,再是心寒。
            我们太自私,太现实,太功利了。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里,我们只愿意关心那些欣欣向荣的事物。比如满载希望的孩子,比如朝气蓬勃的青年,比如能输出最大价值的中年人。
            至于老年人,则像是一块已被榨干的甘蔗渣,被人们踢得远远的,先疏离,再遗忘。
            这太残忍。
            而更残忍对待的,是处在文明社会边缘的留守老人。
            据新闻报道,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已高达4000万。
            4000万,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
            这些孤独的老人,幸运的,还有个老伴,不幸的,就径自一人,活在人烟稀少的乡下,守着一栋空空荡荡的房子。
            有些老人们很少出门。因为行动不便,随便摔个跤,或头一晕,一倒,可能就再也起不来。
            其实对老人而言,死,已是不足为惧,他们更怕的,是孤独。
            因为孤独,会吞噬一切。
            03
            “孤独感让活着成为一种折磨”
            一个留守老人,六十来岁,腿不太利索,干不了农活。平时一个人守着一个大楼房,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突然一天,老人锁上了那个大门,背着行李,走了。
            老人说,他去找儿子。
            老人不识字,不会坐火车,就只坐汽车。兜兜转转,东问西问,中间不知坐错了多少次车,睡过多少夜车站。
            一个礼拜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之外的儿子。
            但很奇怪,老人在儿子那没待几天,就又回来了。
            回到了老家,不到一个月,他又去找儿子,然后找到儿子,没几天,他又回来。
            就这样反复折腾了三次,儿子一怒之下,叱喝道:“能不能别瞎折腾,老老实实待家里不行吗?”
            老人回去了。
            这次,老人不再出远门,而是养了条狗,天天对着狗说话。
            几个月后,狗被人毒死了。老人没有再养狗。
            几天后,人们在河里,捞起了老人的尸体。
            村民们说,这老头是疯了,不是喜欢乱跑,就是喜欢和狗说话。
            其实,村里的老人们都明白,他不是疯,他只是孤独。
            04
            “只想和你多说几句话”
            小郑是上海徐汇区的一名送水工,每隔十天,他都要给小区的一位老奶奶送水,老人七十岁,唯一的女儿结婚了,一个月回来看一两次,多数情况下,老人独自在家。
            送水的次数多了,就熟了,每次送水,老人都会找他做点小事,挪一下沙发,搬一下家具,或者替她扔一下垃圾,其实是想把留下来多讲几句话。
            小郑说,我在给她换水桶的时候,她都会抓紧时间跟我说话,家里有些什么人,生活得怎么样,每天送多少水,等等。每次离开,她都会拿些零食,塞在小郑的口袋里。
            从没想过,想找个人说话都那么难,哪怕只要几分钟。
                        05
            “陪伴这件事,不要总说来日方长”
            年迈的父母,可有可无的孤家老人,是我们最易遗忘的家庭成员。
            但易遗忘,不代表应该被遗忘。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大的孝,就是陪伴。
            可这种陪伴,对留守老人而言,未免太稀缺,太短暂。
            有个媒体,做过一个街头采访。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一共是900个月。
            记者拿出一张表格图,上面划了900个格子。这张图,就是每个人的一生。
            记者采访第一个女孩,问道:“爸爸妈妈今年年纪多大了?”
            女孩说:“67岁。”
            “那你算一下,他们还剩多少个月?”
            “活到75岁的话,还有8年,是96个月。”
            然后,记者给了她一支彩笔,让她划出,那最后96个格子。
                        划着划着,女孩便泣不成声。
            她说:“没想到会这样,总觉得他们还年轻,还能活得更久。”
                        记者接着问:“那你平时多久回一次家呢?”
            女孩说:“基本就一年回去一次,在家待一个礼拜左右。”
                        “就按一年一次,你算一下,还能陪父母多少个月?”
            “8年,就是8周,竟然只有2个月。”
            “那你用彩笔,划出那2格。”
            女孩眼泪再次扑簌扑簌地流了下来。
            她怎会想到,这一生,和最亲爱的父母相处时光,最多仅有2个月了。
            而这2个格子,在这张密密麻麻的图表里,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随后,几个被采访者,皆忍不住泪水横流。
            一个采访者说:“我母亲还年轻,52岁,我每年回去一次,一次7天。”
                        但一算,她这一生,能陪父母的时间,也仅不过5个月。
                        当看到这样的结果时,被采访者,情绪瞬间失控。
                                    人生算术题,算出了不少路人眼泪,也算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这一生,我们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日子,已屈指可数。
            06
            “多一些陪伴,才少一些遗憾”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所以,多给老人们一点关爱吧。
            那不但是尽孝,也是在给我们的未来,播下避免孤独的种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