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该视频赢得网友对孩子们表达能力的赞叹,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死亡教育的讨论。近年来,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除了在理论知识的教授,另外对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加入到教学当中。 其实早在2000年,广州大学就开设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除了对生与死的本质概念进行授课,还将器官移植、临终关怀、自杀等话题也被纳入课程中。2009年,基于9年的教学经验,创设这门课的胡宜安教授编著了大陆地区唯一生死学教材--《现代生死学导论》,成为不少高校开展生死学课程的教材之一。 受体制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死亡教育课程存在理论过多,实践体验过少的问题。课外实践也只是对殡仪馆的活动进行了参观,并且都是由学生们自愿报名。因为大量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让学生们缺少深刻的体验,只能单一地从感性上理解,十分抽象。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了学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死亡这件事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件悲伤、避讳提及的话题,认为是随时会发生,也在遥远的未来。实际上,面对死亡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渺小,也是不可控制。生活中监护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过早的接触这类问题!会不会有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对该问题,学界早有定论,认为死亡教育部应该有年龄界限,但不同的年龄进行死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又当有所区别。死亡教育并非盲目的死亡宣传,可以是用比喻等暗示性的语言及相关材料。 人生来就一定会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应该怎样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要客观的认识和面对死亡,死亡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们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应通过死亡教育,为更多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等服务,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从而作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