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父辈的老庚》全文
仅以此文纪念我去逝的父亲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农民。(有版权)
父辈的老庚(一)
我的父亲出生在1940年,他们的老庚有好几个。他们是童年的玩伴,农业生产队的搭档。一个姓唐,一个姓郑。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不太好。天下纷争,刀兵四起。读了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解放后十几岁就开始修马路。修通往罗家、杨家的老马路。马路修完了,就回生产队当组长。带领老老少少种田地。集体生产,一个都不放弃。而后他们几个都在队里组事。农忙的重体力活。他们要带个头。我的父亲的父亲死的比较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长子的他要协助我的婆婆养活几个叔叔,我的二爸比我父亲小一岁。我的三爸比我爸小十四岁,我的幺爸比我爸小十六岁。我的婆婆是信佛之人,父亲早年丧父。很早就家庭压力,老实芭蕉。吃得苦,吃得亏。与人和善,很少与人争吵。 在六十年代,“大炼钢”。我的二爸被选到鞍钢炼钢厂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在“反美帝,反苏修”中,我的三爸参军到东北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婆婆怕我的幺爸怕养不活,送养给未育的老红军。后来成为乡村教师。“工农兵学”就差商人。所以我们家不富有。无商不富。但那个年代谁都不敢当商人,那是投机倒把的份子。二爸去鞍钢后来分到攀钢。二妈多病,经常去二爸处治疗。二爸的几个孩子就托管给婆婆和我爸。在哪个年代挑水吃,每每天萌萌亮,就得挑满满的一缸水,供一大家人使用。三爸当兵,三妈是本队的。那时还没结婚。三妈家的事也得帮助,特别是打米。这个打米就是把稻谷打成米。没现在这么简单。没柴油打米机,要天不亮就挑到会龙(住寺庙)的水磞打米。那时大米的人很多,排队等。往往天黑都回不了家。这一来回5-60里路。这是他们一辈的艰辛生活。
父辈的老庚(二)
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是一个百废待兴,从无到有,一穷二白到满足全民吃饱穿暖的过程。这一过程从1949年到1979年的过程,以及后的改革开放。军事管制,部队化编制。除了基干民兵,就是全民皆兵。“又战斗,又生产。”比父亲年轻一点的就是基干民兵,耍枪杆子时间多。无论男女。耍锄头的时间少。基干民兵随时需要换装,奔赴战场。79年的对越自卫战,多是应征基干民兵。相应的,父辈们老庚,耍锄头的时间多谢。他们保证全村老弱病残幼,保证基干民兵的吃穿。当时中国是“反美帝,反苏修”唯一对抗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远在太平洋的对面,抗美援朝教训西方国家不敢轻举妄动。到是苏联,在珍宝岛,新疆的战事各有胜负。苏修在外蒙屯兵百万,机械化的部队。沿中蒙铁路,对我国首都构成威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军民团结如一家,试看天下谁能敌。巨人的军事思想“你来我往,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如果苏兵南下,人民子弟兵北上,途过外蒙,把战火烧到苏修境内。苏修境内是不会受到原子弹的威胁。南下的苏兵全都交给民兵对付。“把一亿农民迁到苏修。”
父辈的老庚(三)
看是巨人的玩笑话,在伟人的执行中也实事在在的军事准备。所谓“一线北上广沿海,内牵重要军事工业。二线省市重要城市如重庆,南京,武汉等疏散山区。重点三、四线建设重点攀钢,贵州。建设之热情不低于今天的房地产和炒房客。成昆、成达为标志的铁路网那也是铁道兵的牺牲和贡献。上海到拉萨的公路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必须要修通,阿三也在蠢货捞鱼。实质我国“以一顶三”。八百里秦川藏玄机。云贵高原看得远,川西高原有利器。
这又一次中华民族生存的危机大搬迁在悄无声息,忙碌而有序的进行着。在那个“一穷二白”毫无大型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力的肩挑背磨。筑牢新长城,巩固新中国,捍卫人民的权利。这一切都需要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这一切的重任都落在父辈们老庚的肩上,据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为保证通话线路安全,每个电线杆下都得放一个民兵站岗。
这一切的来源于民,农民。这一切的成败关键之一有粮吃,农业是关键之关键。那时“两平”还在“劳动改造“。
或许父辈的老庚们没赶上好时代,但他们生活在火红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从飒爽英姿,到石油滚滚。从北国林场到南海哨兵。这是哪个时代背景。
做为我父亲的几个老庚,就困在这土地上,带领老少爷们种好地多打粮。支持国家建设。他们获得的待遇或许一年到头还吃不饱,穿不暖。“看见粮满仓”肚子饿的慌。粮食就在眼前,就是没饭吃。这一切都是国家的。没有私人的,甚至个人的生命都属于国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相同的年龄叫老庚,不同的命运叫造化。或许造化作弄老庚。姓唐的老庚当了队长,我爸组长兼粮保(晒粮食),郑姓的还是组长。
国民都在建设,需要粮食支撑。“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大有希望”这就是著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叫知青。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贫下中农有学习知青的知识文化。减轻城市压力,增加农业产出。农民自己都吃不饱也得含泪接受知青,谁叫他们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来的呢。那是我婆婆煮饭掺豇豆都要挠出来晒干,让后缴给供销社,供销社收集到一起,供给给军队的士兵当菜,后来我三爸退伍问他,在部队吃啥疏菜,他说就是生了虫的干豇豆。可见之苦,之煎。不能浪费一粒粮。从嘴里省粮支援国家建设。可见一斑。
这知青下乡有好有差,有勤快的,也有懒汉。专门修个“洋房”(砖房)给知青住,农村的蚊子嗷死人,把麦苗当韭菜。上个茅房也得哎哟妈呀。穿着鞋袜下田,农村好,到处可逮青蛙,懒虫婆,摸鱼。农村确是个好地方。没几天,折腾。受不了,要请假,要回城。这回的权利在生产队长,长字头的笔杆上。有的想回城就老实改造,有的想回城就使迷魂汤。上演“美女与野兽”每年有回城指标。
可城里的妹儿就是乖,结发夫妻黄脸婆。受不了的诱惑,手里的权力。也不顾及妻儿老小,借各种开会学习,学习,互相学习上了床。各有所需,哪知弄出了动静。这可麻烦了。纸包不住火,要请假给请假,要休息给休息,一切视乎天依无缝,一切视乎天网恢恢。美女已回城,野兽在农村。就如石头划过水波。
可突然有一天公安派出所来抓人了,从水缸的底下起出幼儿的包衣还能可见的头发。
这就是“惊天的大事”。老爸的唐姓老庚惹了“天祸”。
父辈的老庚(四)
看似保密的事怎么会败露了,原来知青回城要体检。知青也是军队管制体制。人肯定是被抓了,就是杀头还是坐牢。“破坏知青路线,又残杀幼童”,在上岗上线的时代。又是革委会管制。调查是必须的,人民公社派员到知青回城地调查。这究竟演的那一簇戏,是《霸王硬上弓》还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好歹知青有良心。来了一簇《天仙配》,充其量是《小芳》的另一个版本。事发在巨人逝世之前,案发在巨人逝世之后。这一时差救了一命,不杀头就坐牢十年。
十年时间改变人生的轨迹,他们的家庭命运也相应的在改变着。这十年改变着中国命运,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命运。
那就是熟悉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在集体化道路。由于我爸是种田的能手,郑姓也不错。他两老庚联合买耕牛,既耕田又可搞点造纸富业,解决吃饱穿暖,有解决用钱的问题。走在了前列,辛勤劳动,起早贪黑。与时间争光阴,追回他们失去的青春价值。而唐姓老庚深处牢狱学织毛衣。家境渐渐失去旺色,一个农村妇女劳力耕种五人天地,养生四个儿女,尽管有家族的帮衬,还是暗淡下去。他们几老庚都同年育儿女,在集体劳动几老庚都各自背个背篼带着自己的小孩,就是我们几个小老庚。一同玩耍,一同长大,一同上学。我和郑姓老庚都成长成人,而唐姓小老庚在读书到三年级死掉了,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好像是感冒发烧,没人照料。喝冷水死掉了。没过几年,好像唐姓小老庚的妹妹也死掉了。这就是造化戏弄造成。
相同的年龄,不通的命运。这又能埋怨谁呢?
尽管我的父母没文化,但他们非常重视家教和读书。婆婆是个裹脚的信佛的女人,心地善良,在集体生产只能半劳力。每年我的父母都要化工分给婆婆才能保证她分到口粮。
婆婆多半时间照料我大家几纸妹,衣食粗糙但能按时。每每父母早出晚归,有婆婆照料也不失幸福。尽管父母辛苦,他们也放心。也幸福,尽管帽檐草舍,一家天天齐聚一堂,欢乐融融。不饿卓,不冻着,不热着,夏天不被蚊子嗷着。这就是我无忧无虑的幸福同年时光。婆婆信佛,初一十五要烧纸。祈求家人幸福平安,她牵挂的人很多。远在东北的三爸,远在攀钢的二爸,还有教书的幺爸。每每烧纸后的祭品,都分给我们吃。她自己不吃,她只祈求家人平安。
每每三爸写信回来时最高兴的时光,每封信的开头不是毛主席语录,就是最高指示。这是哪个时代特征。终于三爸要退伍了,退伍前有一次探亲假从北方带回一些糖果。婆婆都分给相好的邻居,让他们共享生活的甜蜜。
郑姓家没有这么热闹,他们大家就两兄弟。而我们大家四弟兄,在婆婆的磨合下,在我父母的扶持下终于走过最为艰难的时光。唐姓家也有四弟兄,缺乏纽带的磨合,他们几老庚都是长子。
三爸的退伍和成家就在我们本队,他已经不再是入伍前骂街的毛头小子,而是退伍的革命战士。三爸最不高兴别人说他小时候放牛把集体的耕牛滚到沟里摔死的事情。这些赔偿都是我爸和二爸合力出钱。退伍回来后非常感激我爸和二爸,对我们管束比较严。在村上任职,提升着我们大家庭的社会地位。
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父辈唐姓的老庚刑满放。但他失去最为关键的十年时光,一个完整的六口之家,只剩四人。其家属劳力透支,也疾病缠身,没几年就去世了。父辈的唐姓老庚尽为父之力,把两个子女的婚事办好后。没几年的好时光,有得了癌症。不久就离世人间,那是我差不多就已到深圳赚钱接济我辛苦半辈子的父亲。让他有个幸福的晚年,我的父亲前半辈子辛苦,从65岁开始,在我们几纸妹的共同努力下进入养老生活。真正享受养老待遇。
我在深圳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深圳生活半年。游南山,看明斯克航母。蛇口公园,边境罗湖口岸,看大海。尽自己努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辈的郑姓老庚要差点,因为他的家女主人有脚疾。在培育后人方面,及家庭环境不宁。
及后来媳妇有精神病,有点欠发达。郑姓老庚在交困中不幸离世。好像是从家中的柴楼掉下来了。
我的父亲寿命较他们长些,80岁因上房排障。不幸坠落在医院治疗一个月不幸离世。
他生前所照料的大家庭全都探望并关切。受到全家的尊敬和敬仰。
父辈的老庚死后他们都葬在我们村的公墓中。他们相伴一生一世。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活跃着一个鲜活的面孔。老庚相伴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世因缘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捧净土掩风流。父辈的老庚。时代的老庚,不堪回首。而不能忘记。父辈的老庚们,为国家,为集体,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中国从1949年的四万万同胞到1978年的十亿同胞。
他们的锄头养活了多少人。
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他们。
父辈的老庚(后记)
人生七十古来稀,山中常见百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最为古老悠久。农业是百业之首。当农民是之辛苦不言而喻。
上世纪40年代出人的人最为辛苦。从晚清1840年开始的没落到民国的风云,倭寇入侵。主义之争,抗美援朝,反美帝反苏修,珍宝岛之战,三线建设,1962年的“打印”,70年代的抗法援越,79年的对越战争。这那件事都不是小事。
小米加步枪使人民政权取得胜利。
从汉朝恒帝开始的免除皇粮国税的政策,真正实现中国农民免除皇粮国税。跨越时空近两千年。
锄头和镰刀伴随中国农民两千年。开天辟地的创造辉煌的中国历史。
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国史。更是一部人类生存发展史。
怎样对待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农民老人养老。国家要深思,我们要努力。
树高千尺别忘耕田人。
现在国家的低保,贫保,医保倾斜农民。还是要加大点力度,他们那一辈所剩无几。